收購德國靜悄悄
僅2004年一年就有200多家德國企業被中國企業收購!當然,這少不了陷阱與麻煩
7月1日,上工申貝(600843)在滬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其以不高于3500萬歐元的總價,收購德國上市公司杜可普-阿德勒(簡稱DA公司)94.98%股權。DA公司創建于1867年,據稱在全球工業縫制行業位列第三,并在法蘭克福、杜塞爾多夫和柏林三地上市。這是第一宗中國上市公司收購一家德國上市公司的案例,也是1990年日本重機兼并美國友寧后,全球縫制設備行業的第一宗跨國交易。
兩個第一讓上工申貝董事長張敏顯得樂不可支。他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說,上工申貝看中的是DA品牌和銷售渠道,收購后的主要目標是把德國頂尖產品搬到中國來生產。同時,上工申貝還將在德國成立上工歐洲公司,利用DA品牌打入歐洲主流市場。
而上工申貝只是赴德收購的眾多中國企業之一。據德國媒體《德國之聲》報道,2004年一年內中國公司共買下了278家德國企業,這些企業幾乎都是中小企業,營業額在100萬到1000萬歐元之間。
發現德國
被收購之前,DA公司已虧損多年。首席執行官維納-黑爾說:“我們在全球紡織行業從歐洲向亞洲轉移的過程中,失去了先機。”黑爾的話道盡了眾多德國中小企業連年虧損的辛酸。
德國人的辛酸史造就了中國人的國際夢。上工申貝收購DA公司歷時3年,而在這短短3年中,中國本土企業去海外通過購買品牌和技術進行國際化的風潮風起云涌,尤以去德國收購為最。上工申貝顯然并非第一個走進德國的中國企業,期間最著名的有TCL收購德國電氣公司施奈德。但即使是TCL這樣的國內巨頭,也并不見得就是在德國最風光的中國公司。
53歲的寧波商人陳詩歌在1993年創辦寧波中強電動工具公司至今,在德國市場摸爬滾打10多年。中強公司的產品全部外銷,大批量賣到歐美和澳大利亞、日本等發達國家,早在2000年,公司年出口創匯就超過1億美元。
但是2004年之前,中強出口靠的都是以OEM貼牌出口的傳統模式。陳詩歌對沒有自主品牌深有感觸:“有品牌、工貿一體的企業才是最強的。你看中國的家電行業,國美的黃光裕是首富,在美國一樣,沃爾瑪也是(有)世界首富。在一個產業里,社會分工決定利潤的分配,沒有品牌的工廠拿到的永遠只是一些加工費。”
2001年下半年,當他從德國商業伙伴那里得知有盧茨這么一個小企業破產、正對外待售時,馬上就來了興趣,開始針對做一些調查研究。盧茨位于下巴伐利亞州,LUTZ這一電動工具品牌在歐洲有65年歷史,家喻戶曉。當時參與競購盧茨的企業有3家,除了中強以外,還有波蘭和德國當地的兩家公司。“有人傾向于將盧茨賣給波蘭人或德國人,他們對中國人并不是沒有成見和隔閡的。”陳說。
對盧茨的未來“有很好的戰略方針和工作規劃”,以及依靠自己10多年來在德國政商兩界建立的深厚人脈,陳詩歌贏得了最后的勝利。當德國法院通過公開競拍的方式將盧茨賣給了中強的時候,陳說是他給德國人上了一課。
他評價說:“其實德國的老板很保守,還沒有中國人這么多年在世界上闖蕩的經驗多、理念好。當我們完成對盧茨的收購、把它經營起來后,很多德國破產企業的老板對我說,‘我們早知道這么個情況,早就去找你們了。我們只知道成本越來越高利潤越來越少,但就是不知道怎么辦。眼看著成本壓不下來也找不到方向,早知道生產基地在中國,我們早進行產業轉移就好了。’但并不是每一個德國公司想到就能做到,有一個了解和適應中國的過程。這些中小企業沒有關系和能力,也沒有資金,很多老板文化程度都不高,受到很大局限。”
陳的看法得到黑爾的呼應,他說:“德國人好的技術可能太多了,我們需要的是市場,但市場不在歐洲而是在亞洲。被中國公司收購對于中德雙方來說是非常好的結合。德國近年來經濟也不景氣,企業業績不好,所以要賣的話價格也便宜,對中國企業來說是價廉物美;反過來,德國企業可借此進入中國市場。”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強收購盧茨可謂順理成章。陳詩歌說他用一個讓自己“滿意”的金額收購了盧茨,但拒絕透露具體數字。——之前有媒體報道,是300萬歐元。中強低價收購盧茨在德國轟動一時,陳和他的歐洲區經理文浩被德國帕騷議政廳授予“下巴伐利亞大使”的榮譽稱號,成為70位大使中惟一獲此殊榮的兩位中國人。
陳詩歌和文浩的大頭照都上過德國知名報紙的頭版,但陳在國內除了接受《中國企業家》此次采訪以外,只在多年前接受過某行業媒體的采訪。——實際上,像中強這樣,在德國的知名度比在國內高的中國企業絕不在少數。2004年,大連機床集團收購德國茲默曼公司,沈陽機床集團并購世界重大型數控機床設備生產的頂級企業--德國希斯公司;2005年,哈爾濱量具刃具集團出資950萬歐元收購德國凱獅公司,中國最大的煤炭類上市公司之一兗州煤業從德國買進一家焦炭工廠;江蘇民營鋼鐵企業沙鋼集團出資整體收購德國蒂森克虜伯公司旗下的多特蒙特鋼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