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線城市大開專賣店浙江外貿服裝殺向全中國
- 臨近紡織品出口旺季,浙江不少外貿企業一改往常的做法,開始馬不停蹄地踩點國內市場。7月下旬,羅蒙西服、漢龍威爾等服裝品牌千里迢迢遠赴烏魯木齊、武漢等二線城市主動推介自己的產品,拓展和鋪設網點。
有外貿服裝企業人士開玩笑說,現在不僅要和國際廠商競爭,還要和“秋水伊人”“瀟灑一身”“ESPRIT”站在一起爭奪市場了。
外貿生存壓力加大
目前,杭州漢龍威爾準備年內在南京、南昌、青島和上海等地開設專賣店,在杭州增開兩家專賣店;羅蒙西服還花費重金聘請了濮存昕隨行擔任形象大使;而浙江外貿三甲之一的浙江土產畜產進出口集團公司已經在杭州中大廣場開張了中高檔“EII”品牌專賣店。
眼下本該是企業接訂單做秋冬裝的時候,可是從6月份以來,歐盟、美國相繼對主要幾類紡織品封關,國家又實行了類似配額管理的“臨時許可措施”,很多企業失去了很大一塊利潤來源,甚至面臨停產的威脅。
由于臨時許可管理的眾多限制條款要延續3年,無論是出口商,還是外貿加工廠都迫切需要找到新的贏利點渡過難關。迫于生存壓力,幾家外貿企業悄悄改變策略,開始在國內鋪設網點。
“今年年初出口量猛漲之時,不少外貿企業就萌生了做內貿的念頭。早在廣交會上,有些品牌還專門針對內地客商推出一些具有吸引力的促銷手段。”杭州市外經貿局外貿發展處鄧健處長說,可以肯定的是,外貿企業能提供大量符合國際標準的產品,消費者買衣服的選擇會更豐富。
國內市場被當作救命稻草
內地市場的豐厚利潤,也是外貿企業掉轉船頭的重要原因。由于加工產品利潤微薄,人民幣匯率小幅上升,外貿企業的利潤已經大幅下滑。
按照行業慣例,原始廠商的賣價只占最終零售價的10%—20%。比如為某國際品牌加工襯衫,一件襯衫的成本折合人民幣大約77元,出口價為10美元,但是該服裝經歐洲進口商、零售商轉手可以賣到50美元,瓜分了80%的差價,其中進口商轉讓給零售商的價格大約25美元,進口商刨去運輸和通關成本,每件大約賺取5美元,當地專賣店和百貨公司等零售終端攫取了最大的利潤。
“除去面料、品牌費等成本,利潤只剩下了4%。”浙江新世紀進出口公司吳女士說,可是同樣一件襯衫如果在國內銷售,企業的利潤空間將是外貿交易的4-5倍。
吳女士曾經把一批單價為10美元的襯衫通過國內渠道分銷,市場零售價為300元人民幣,各地批發商以4折的價格訂貨,外貿企業可以拿到4-5成的利潤,每件衣服的利潤大約在30多元,而且減少了積壓的風險。
“外貿服裝轉為內銷的前景誘人,風險也不小,因為畢竟不夠熟悉市場。”杭州漢龍威爾服裝有限公司董事長秦國良說,外貿企業也有自己的優勢,比如接觸外商機會多、操作和生產相對規范,可能更符合挑剔型客戶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