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給內蒙古外貿服裝市場“注水”?
- 近年來,外貿服裝以其款式新、質量好備受人們的青睞,特別是大中學生,他們以擁有一件獨具特色的時尚外貿服裝為榮,成為同學們矚目的焦點,也正因為外貿服裝有如此之大的市場潛力,“外貿”服裝店林立于街頭,經營紅火。
然而,在外貿服裝領域中,李鬼混跡其中,以“外貿”做招牌欺騙消費者,昔日的香餑餑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尷尬境地。
市場:魚龍混雜
走進包頭一些以經營服裝為主的街道,就會發現許多家特色小店都打著經營“外貿”服裝的招牌,“外貿服裝”以其獨有的品質吸引著消費者。
走進部分“外貿”服裝店,店里各種T恤、牛仔服裝、休閑服裝以其夸張的造型和大膽的設計成為一些小店的主打商品。經營者表示,許多款式都是純正的外貿貨,僅此一件,在市場上絕對找不到第二件。
然而,在鋼鐵大街上的一家店內,大量的“外貿服裝”或掛或堆積在店內。記者以買一件T恤為由,對墻上和柜臺上的大量服裝仔細觀察。發現很多老板稱之為新款式的純棉T恤很難找到一件“新服裝”的感覺,特別是白色服裝,絕大多數上面都不能潔白如新。對此店員解釋說,“外貿服裝”來的量大,選購的人多,很難保證它的外觀整潔,最后強調:拿回去洗一洗,絕對沒有問題。
對于部分服裝上面有破損、沒有任何標識,店員很自信地講:“這就是外貿服裝的特色,我們經營的品種很多都是一些外商的退貨,難免有一些小問題。另外,那些商標被剪掉的服裝叫剪標服裝,如果不剪標它就是許多專賣店里的名牌,那價格可就是我們這兒價格的幾倍。”
可對于什么是外貿服裝,為什么市場上會出現如此多的外貿服裝,接受采訪的店員、購買者都很難說清。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真正的外貿服裝主要是指沒達到外方要求而造成積壓的產品、殘次品,以及用剩余布料按原設計樣式再加工的產品。目前外商對在我國加工的服裝品牌和面料管理非常嚴格,一批訂單下配的商標數量和加工數基本一致。越是有名的品牌對商標管理就越嚴格,有的甚至在貨品即將裝船離岸時,才由監督裝船的公司代表按件發放商標,嚴格限制正品商標的數量。來料加工的服裝一般不會剩很多面料,即使有也是幾件、十幾件,絕不會有大量剩余。如今的許多“外貿服裝”以“外貿”做招牌,其實很多產品并非外貿貨。進貿渠道有的很繁雜,有的非常簡單。經營者抓住了消費者對外貿服裝的“不識貨”,部分服裝真假難辨,造成了外貿服裝市場的魚龍混雜,損失最大的當然是消費者。
據了解,有關部門對外貿服裝的經營和審批有嚴格的管理和規定。近年來,國內的有關部門對外貿產品的執法力度逐年加大。
目擊:低價誘餌
在其他一些經營外貿服裝的店里看到,有許多名牌的服裝價格都很低廉,很多產品又是“單品”。采訪中許多消費者對外貿服裝的這一特色非常認同,特別是一些年輕人認為這樣的“單品”才不容易與別人“撞衫”,更能體現出年輕人的個性和時尚。
“5元、10元、20元、30元就可以買到一件令人滿意的外貿服裝。”對于如此誘人的廣告宣傳,很少有人能不心動。
面對每季的降價大戰,本以質優、時尚為招牌的外貿服裝竟然也放下架子參戰,為何昔日的香餑餑也愁起了“下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