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我國將通過《生態紡織助劑基本技術要求》
繼國家強制標準《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GB18401-2003)于2005年1月1日開始實施之后,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下達的(2003年制修訂國家標準項目計劃)(國標委計劃【2003137號】中,國家推薦性標準《生態紡織助劑基本技術要求》(項目編號為20030352一T-424)(以下簡稱《要求》)也已在制訂過程中,該《要求》由紹興市質量技術監督檢測院負責起草,由全國染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2005年6月,在上虞舉行了針對該《要求》的第二次研討會,預計最終《要求》將于2005年11月在沈陽通過。
早在2004年6月,針對《要求》的第一次研討會在紹興舉行,會議邀請了相關的專家作了紡織、染整、助劑方面的專題講座,并制訂了《要求》的基本框架。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染整專業委員會顧問徐谷倉高工從助劑應用的角度,對我國助劑行業的現狀、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及今后發展的趨勢作了全面的闡述,指出了生態型助劑已成為助劑行業當前和今后重點研究、開發的方向,要求助劑行業抵制生產對環境和人體有害的助劑產品,大力推廣清潔生產工藝。上海紡織職工大學陳榮圻教授以助劑的化學結構、應用性能為切入點,對助劑的生態性作了概括性的介紹。上海天祥檢測集團王建平教授以“歐盟綠色禁令的最新進展”為題,從國際生態紡織品的技術要求、歐盟指令2002/61/EC(關于限制銷售和使用某些危險物質和制劑的指令)等著手,詳細論述了建立紡織助劑基本生態性評價體系的必要性。研討會就《要求》的驗證方式、檢測項目及檢測方法達成了一致的共識,把禁用芳香胺、可萃取重金屬、游離甲醛含量、五氯苯酚/四氯苯酚、鉻(VI)、含溴阻燃劑及氣味列入了《要求》的檢測項目,并基本確定了相應的檢測方法。
為了監督企業生產,并規范國內的助劑市場,在競爭日益激烈,對環保要求日趨嚴格的今天,《要求》應運而生,對提高行業產品的質量,引導企業生產,將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