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專家:中美有望9月簽訂協議
備受關注的中美紡織品問題第三輪磋商再次以未達成實質性協議而告終。隨著人民幣升值后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動機制的實施,以購買42億美元波音飛機為代表的中美貿易的推進,中美達成紡織品協議將水到渠成。
第三輪會談沒達成協議
備受關注的中美紡織品問題第三輪磋商北京時間18日在美國舊金山正式結束。中國商務部新聞辦公布消息說,“在磋商中,雙方對各自的立場進行了澄清。由于雙方在部分原則問題上仍存在實質性分歧,雙方同意繼續就這一問題進行磋商,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努力創造雙邊紡織品貿易穩定發展的環境”。至此,僵持3個多月的中美紡織品貿易爭端以未達成實質性協議又告一段落。
“不能說這次談判是失敗的,相反雙方也達成了許多共識。”國際貿易專家、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公司副總裁李靈敏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分析,這次沒達成協議有談判本身客觀存在的原則性分歧,也有雙方有意推延時間的原因。
“在設限產品基數上,雙方很可能也存在較大分歧。”李靈敏分析,由于中國紡織品出口基數今年大幅增長,美國肯定希望盡可能根據早些年份的中國紡織品出口情況來確定設限產品基數,而中國自然希望能以出口量較高的、較晚的時間來計算基數。
而來自我國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顯示,5月份我國對美出口增幅高達92%,6月雖略有放緩,但仍達到80.5%。這些數據使得美國國內紡織業制造商有更多理由要求對中國紡織品設限,從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美之間就紡織品貿易談判的難度。
“還有一些紡織品之外的因素摻雜在談判里面。”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倪月菊認為,美國實際上將紡織品貿易與貿易逆差、人民幣匯率捆綁在一起,從而使問題更加復雜化。出于戰略的考慮,也為了滿足其國內不同政治集團的要求,美國政府不斷將經貿問題“泛政治化”,以換取國會和國內紡織品行業對其大選的支持,談判因此顯得步履維艱。
“盡管這樣,達成協議是遲早的事,這輪談判實際上是中美兩國故意拖延時間,為下輪談判達成協議作鋪墊。”李靈敏向記者作出這樣的判斷。
首先,從大環境來說,此舉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在推動自由貿易進程方面得到國會的支持,特別是贏得國會對《中美洲自由貿易協定》的支持。布什政府最近就表示,要力爭與中國達成一項協議,以便對更多種類的中國輸美紡織品實施配額限制,并將限制期延長至2008年年底。為了能使中國簽署這樣一份協議,美國可能不得不允許中國輸美紡織品的年增長率高于7.5%。
其次,從時間上說,才安排兩天,意味著談判序幕才拉開。在會談中雙方都提交了各自協議文本,也進行過簡短討論研究,但文本中的許多具體內容需要匯報談判委員會,需要數據測算、行業調查和根據實際情況作出評價,兩天時間不可能做到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