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服裝危機”:貿易保護主義下的“蛋”
- 看到昨日《新京報》“對華設限引爆英國服裝危機”的消息時,我的第一反應是歐盟“后院起火”、“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歐盟對中國紡織品設限的惡果在英國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毫無疑問,對來自中國的紡織品設限首先損害的是英國的零售業和普通消費者。據說現在英國服裝零售商的汗衫、長褲和文胸等數千萬件服裝積壓在英國港口。而這些零售商中就包括英國最大的服裝零售商“馬莎百貨”、國際著名時裝品牌“H&M”和“Gap”。普通時裝店的老板們也抱怨說,如果歐盟對中國紡織品進口設限的僵局不能盡快打破,他們將在兩星期內面臨服裝銷售短缺的局面。據說英國零售業專家稱這種狀況為“二戰以來服裝業面臨的最大危機”,這或許有點言過其實,但是英國消費者下個月購買服裝時就可能因此而受到影響的說法確實比較可信。
其實,關于設限能不能保護本國的紡織品生產企業以及能不能維持紡織品行業的就業本身也值得討論。紡織品行業特別是服裝業本來就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含量不高。其競爭可能主要體現在規模和成本上。而在這兩點上,不論是英國,還是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幾乎都不具備跟中國競爭的優勢。所以這種人為設限的貿易保護可能會真的出現一些人所擔心的貿易保護只保護了那些不思進取、本來就該被市場淘汰的歐盟紡織品制造企業。
而且,歐盟內部本來就不是鐵板一塊,歐盟成員國之間的情況也不盡相同。所以,歐盟對中國紡織品的設限可能是“幾家歡喜幾家憂”。貿易政策的出臺本來就是“非中性”的,對于不同的群體意味著不同的影響,對國家的影響也一樣。據說歐盟對華紡織品設限的理由就是保護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紡織業的利益。從這一點來說,有關歐盟對中國紡織品設限是為了取悅某些國家的某些集團似乎也不是空穴來風。
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競爭優勢也不單單是來自價格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更主要的是來自紡織行業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在紡織行業,中國已經形成了完整有序的產業鏈條。這一鏈條不光在中國延伸,而且主要是在世界延伸。所以,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像紡織品這樣的行業都處在一個全球生產網絡當中。采取人為設限的方式維持古老的保護貿易實在有點不合時宜。設限使全球的生產和銷售鏈條中斷,損害的不是一個國家而是所有處于生產網絡當中并且為生產鏈條服務的國家。
因而,此次在英國引起的服裝危機必定會引發歐盟內部關于對華紡織品繼續設限的討論。而且,對華紡織品設限影響的也不單單是英國一個國家。荷蘭、丹麥、瑞典、芬蘭和德國也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響。看來,在紡織品貿易問題上,“分裂的歐洲”已經初露端倪。這無疑會增加歐盟內部的分歧,同時也給了中國與歐盟談判的信心。設限政策是否會出現松動,一方面取決于中國方面與歐盟的談判,另一方面也取決于歐盟內部英國和法、意、西等國的角力。至于政策是否會改變,還是那句老話,那取決于歐盟內部或者歐洲國家內部各個利益集團的博弈。對于因為歐盟設限而導致英國的服裝危機,我們雖然不應該幸災樂禍,但倒可以樂觀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