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品設限 歐盟陷入褲子危機
- 紡織品設限使歐盟陷入“褲子危機”
最近從歐洲紛紛傳來消息稱,歐洲沒有套衫和長褲了,歐盟進口商家紛紛要求歐盟靈活執行配額制度,并要求歐盟在執行中國紡織品進口配額的有關規定時體現出更大的靈活性。8月18日,荷蘭、丹麥、瑞典、芬蘭四個歐盟成員國的貿易部長在報章聯合撰文,反對歐盟對中國設置的紡織品配額。而這一切就發生在擾攘了多日的中歐紡織品貿易爭端剛剛有了一個明朗的結果,而我們與美國的一些貿易問題至今仍然未能得到很好地解決的時候。
按照世貿組織規定,歐盟應自今年起向加入世貿組織后的中國紡織品開放市場,消除中國與歐盟發達國家之間存在的紡織品貿易壁壘。然而,僅僅經過三四個月的時間,歐盟就開始如坐針氈,與中國發生貿易摩擦,其中法國尤為活躍,向歐盟施加壓力。一些媒體把中國紡織品視為“入侵”,威脅法國紡織業的生存,甚至重炒“中國威脅論”。遠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更是態度強硬,貿易爭端至今懸而未決。本著徹底解決爭執的誠意,中國與歐盟6月11日達成協議,規定歐盟對中國紡織品的設限過渡期再推后3年,并且在此期間中國輸歐10類紡織品的年增長率控制在8%至12.5%之間。
然而,近幾個月來的實際情況表明,歐盟的政策并不符合其內部市場的實際狀況。
自7月12日歐盟對中國部分紡織品設置進口限制生效以來,歐盟內部問題漸顯。有證據顯示,由于中國發往歐洲的套衫受阻,歐洲零售商在關鍵的秋冬交易季節可能損失8億歐元零售額。英國主要商業區的時裝店近日都不無擔憂地說,如果歐盟對中國紡織品進口設限的僵局不能盡快打破,他們將在兩星期內面臨服裝銷售短缺的局面。英國零售業專家稱這種狀況為“二戰以來服裝業面臨的最大危機”,英國消費者下個月購買服裝時就可能因此而受到影響。瑞典服裝行業協會指出,歐盟對中國紡織品進口設限,不僅損害消費者的利益,而且會導致就業崗位減少,因為大批服裝進口商或零售商可能因此破產或出現巨額虧損。
因此,荷蘭、丹麥、瑞典、芬蘭四國部長一致認為,在現代社會,想要禁止進口,無異于經濟自殺。解決方案必須考慮到現代國際商業的現實。最好的方法,就是完全放棄保護性貿易措施,或者至少限制在競爭明顯不公平的情況下使用。
但只要保護性貿易措施是歐洲現實的一部分,那么至少應為歐盟的公司提供一個可預見的、安全的商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