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衣商移向創意端
- 李玉清(音)將沖擊紐約時裝區中央的第七大道。她的沖擊并不是靠彎腰猛踩縫紉機。相反,這位27歲聲音輕柔的服裝設計研究生坐在廈門一家工廠擺滿電腦的房間里,研究著從紐約、巴黎、倫敦、米蘭和漢堡的設計事務所送來的風衣、滑雪服和皮大衣的草圖。
隨后,她敲擊鍵盤,將草圖變成現實:多長、多寬、每塊布料的質地,甚至包括用哪種縫線。
盡管布什政府正準備將新的紡織品出口限制加到中國頭上,廈門紡織業的高管們說,他們已經先行一步。他們試圖將更多的工人從簡單的裁剪縫紉轉向服裝工程,甚至新裝的初始草圖設計。
中美政府的談判者試圖就中國飛速增加的對美服裝出口達成限制協定。在中國政府與世界各國的關系博弈中,這類協議對中國迅猛的工業擴張的限制作用不過是杯水車薪。
所以對于歐美的服裝制造業者來說,下一波沖擊可能并非來自數百萬每小時掙不到1美元的半熟練縫紉女工,而是來自成千上萬像李玉清這樣的雄心勃勃的準設計師。他們正打算在混戰不休的制衣業大展拳腳。即使他們現在還只做些初級工作,中國設計師正開始展示出對創新的興趣,有一天這也許會消除人們心目中中國的仿冒和盜版形象。
樣品室移向中國
李玉清的工作十分辛苦。這并非她從小夢想的創意性工作。但是,她所從事的服裝工程工作,是服裝制造中十分重要而且往往是成本最高的一個環節。這一環節正越來越多地在中國完成。
在服裝生產中占據更大的價值份額幫助中國公司在技能階梯中向上攀升。同時也幫助西方服裝經理們控制成本。“他們干得越多,設計師需要干的就越少。”Liz Claiborne的副總裁鮑勃·贊恩說,“工作在廠里完成要比在設計事務所完成便宜。”
年輕的美國服裝設計畢業生過去能在所謂的樣品室找到入門級的工作。在大規模生產前,草圖在樣品室轉化成樣品后交給設計師檢查。
但現在,很多中國公司承擔了歐美制衣業的樣品室工作。李玉清工作的廈門Smartex公司每天通過電子郵件接收草圖,然后通過聯邦快遞將數十件完成的樣品送往曼哈頓、巴黎、米蘭等地。
中美服裝業經理們說,中國服裝業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向創意端移動多遠。在將草圖轉化為樣品的過程中,中國設計師的創意開始于向歐美的原創設計師提出建議。但這些建議并非總是受歡迎。“當客戶送來設計時,我們有時能夠找出幾處改進措施,但最大的挑戰在于如何向客戶解釋清楚。”李玉清說。
一些設計師更進一步。坐在李玉清旁邊的盧江是Smartex 的第一位員工,今年36歲,獨立完成設計。
Smartex的總裁葉先生說,他們通過沃爾瑪這樣的全球零售商在中國營銷品牌,他希望最終能說服這些零售商在歐美賣他們品牌的衣服。像其他中國制造商一樣,葉先生也對國際零售巨頭們掌握的巨大利潤空間深感嫉妒。“我按每件5美元的價格把風衣賣給他們,在美國的零售價則是16美元。”他說。
威龍衣帽公司是為數不多的幾家在海外建立了橋頭堡的中國公司之一。它生產羅斯夫人牌結婚禮服,在美國的零售價約1000美元一件。
蔡美月(音)是公司的股東和首席設計師。她也是中國一小批呼吁知識產權保護的經理人之一。她估計,在中國國內她每賣一件結婚禮服,其他公司就賣出10件仿制品。
“我們必須向外國設計師學習,他們有很好的責任感,不會去抄襲別人的設計。教育我們的設計師并讓他們明白抄襲他人的害處十分重要。”蔡美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