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爭端不是賭氣
- 9月1日,中美第四輪紡織品磋商延長一天后無果而終。其后,美國宣布對中國合成纖維布和胸衣等兩大類紡織品實施進口配額限制。與此同時,中歐之間關于中國紡織品壓港問題的磋商正在進行。
中國和歐美出現紡織品貿易爭端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歐美對世貿組織10年前就決定的紡織品貿易自由化缺乏準備,沒有及早進行產業調整和政策調整。當今年紡織品配 額取消,中國紡織品出口增長較快時,歐美的相關企業就吃不消了,在國內施加政治壓力,從而形成當前的對華貿易爭端。
中國和歐盟已就紡織品問題達成協議,中國對歐紡織品出口已獲得一個穩定的出口增長環境。壓港問題是大環境和小談判之間時間差引起的技術問題,應可審時度勢地酌情變通解決。
中歐協議達成后,歐洲國家出現了一些新的社會反彈,頗耐人尋味。一是歐洲的紡織品經銷商和消費者對限制中國紡織品進口發出抱怨,二是一些紡織業已經消亡或規模不大的歐洲國家也發出同樣的抱怨。這固然是歐洲社會群體利益多元化的一種體現,但這更說明,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全球產業分工是一種現實,自由貿易已成為一種社會必需。
中美之間的紡織品爭端會不會引發類似的社會現象呢?按常理說,如果美國要價太高,導致中美紡織品貿易出現大障礙,恐怕也會出現類似的一些麻煩。何況美國是對華出口棉花的大國,中國的紡織品出口受損,美國對華棉花出口也會受損,連帶負效應會比歐洲還大。貿易是一種追求雙贏的行為,如果搞得兩敗俱傷,便是一種愚蠢。
對中國來說,也應在貿易爭端中學會一些東西。在中國的對外貿易中,無序的、低效的內部過度競爭是一個老毛病。這不僅造成中國外貿出口效益不佳,也容易引起貿易爭端。中國在行業協調和組織水平上有待提高,要學會在出口數量和出口效益之間尋找最佳的利益平衡點,學會實現國家整體利益最大化的自律。與此同時,中國已是一個世界貿易大國,但中國在世界貿易的規則制定、價格制定和話語權方面,沒有發揮與現有地位相適應的作用。中國需要在這方面多學習,長本事。
從中國對外貿易發生爭端的情況看,對外有一個消弭相關利益受損群體反彈的問題,對內有一個行業整合協調的問題。前者需要做社會工作,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使國外受益群體聲音能有表述,形成理性平衡;后者則要通過市場機制和政府協調雙管齊下。
國際貿易和市場買賣行為是同一種模式。在市場上,如果排除欺騙行為,買賣雙方只要成交,便是一種雙贏行為。如果為交易打起來了,便是一種雙輸。解決國際貿易爭端同樣也是一種耐心的討價還價、力求雙贏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需要的是一種理智冷靜的判斷,而不是賭一口閑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