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品談判:歐洲人退半步美國人不松口
- 和中歐迅速就8000萬件滯港紡織品達成協議相比,中美談判更像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馬拉松。
南方網訊 9月5日凌晨,北京飯店燈火通明,一場決定8000萬件中國套衫和褲子命運的談判正在這里進行,這些貨物因配額已滿在歐盟海關已積壓月余。
晚上9點15分,歐盟貿易代表曼德爾森和中國商務部長薄熙來共同舉杯,慶賀中歐對紡織品再次達成協議。
對于那些積壓在歐盟海關的貨物,“雙方企業的行為都是合法的。”薄熙來9月5日評論說。而曼德爾森則用“一個嚴重故障”來解釋。
按照新達成的協議,中歐雙方對目前滯港的紡織品各負一半責任:一半由歐盟增加配額,一半由中國自行解決,辦法是借用其他類別的或者是明年的配額。這一方案將在近兩日內提交歐盟25個成員國表決。
這邊舉杯相賀,而那邊的另一場談判———4天前的中美紡織品第四輪磋商依然無果而終。在中歐日趨甜蜜而中美隱現緊張的國際政治格局中,中歐與中美紡織品談判折射出了不同命運。
中歐“胸衣之爭”落幕
“一個折中的結果,”浙江中大集團副總裁胡小平如此評價中歐的第二份協議,“全部借用明后兩年的配額是最壞的打算,全部放行則是最好的,這個協議介于兩者之間。”
這次磋商旨在解決6月11日中歐雙方協議后出現的新麻煩:巨量紡織品在協議簽訂后、中國配額系統啟動前的“管理真空期”內搶關出海,結果是10類協議紡織品中有9類很快就用光了今年的配額,無法清關。
這樣的結果也間接證明,歐盟對中國紡織品設限無疑是自釀苦果。
“歐洲零售商一直在施壓,強迫他們的政府放行,”江蘇無錫的何小姐說。她所在的公司有3萬件套衫堆積在德國漢堡碼頭,價值十多萬美元。起初她非常著急,可是很快就發現德國的客戶更是急得團團轉,因為貨架快空了。
在這個秋冬交易季節,歐洲的零售商們卻為沒有東西可賣而發愁。
由于損失可能高達8億歐元,他們憤怒地通過各種渠道表示抗議。
英國的零售專家說這是“二戰以來最大的商業危機”,德國Gelco公司首席執行官于爾根。里希特(Juergen Richter)第一個走上法庭,而美國《紐約時報》9月3日發表題為《胸衣之戰》的社論,指責設限是“一個愚蠢的策略”。
隨之而來的擔憂是消費者這個冬天可能買不到新款的衣服,而中國貨的缺席會造成商品短缺,價格將會大漲。
這些抗議與擔憂令曼德爾森處境尷尬。但他不僅要面對要求放行的英國、德國、瑞典等紡織品消費國,還要面對持相反意見的法國、土耳其、西班牙等生產國。
9月5日下午對歐洲商界人士的一席講話中,曼德爾森提醒大家注意歐洲大眾日益支持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他說,“我們目前工作的環境政治性很濃。”
不過盡管這兩種意見難以平衡,曼德爾森還是選擇了向歐盟委員會提議放行中國紡織品,并數次公開承諾要在9月初讓這些貨品上架。
為此,歐盟的一個代表團在8月底主動飛赴北京進行磋商,后來卻無功而返———中國政府看起來并不同意“借用配額”的方案,因為那是寅吃卯糧。
9月4日上午10時30分,剛抵達北京幾小時的歐盟貿易代表曼德爾森便和他的同事們坐在了談判桌前,顯然他們急于在9月5日第八屆中歐領導人峰會之前達成相關協議。此次來北京參加峰會的是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和歐盟輪值主席、英國首相布萊爾。作為市場經濟的支持者,布萊爾的協調無疑給此次談判帶來利好。
但即便如此,談判依然進行得十分艱難。現在雖然無法詳知中國官員在長達36小時的談判中如何舌戰歐盟官員,但事后曼德爾森的一句感嘆可讓我們感知中國官員在談判中的堅持與執著,“我們面對的是一個非常可怕、強硬的談判對手。”他說。
這是雙方通盤考慮中歐長遠關系后達成的一個雙贏的結果。
美國的“貿易緊箍咒”
比起中歐談判,中美談判更像是一場馬拉松。
早在2002年,美國就開始單方面對5種當時已取消配額限制的中國紡織品進行設限調查。2003年5月21日,美國根據“242條款”,制定并公布對華紡織品特別保障措施調查程序,由此拉開入世后中美紡織品貿易戰的序幕。
然而,真正的戰爭是從今年5月開始的,美國商務部先后兩次宣布對7類中國紡織品重新設限,隨后雙方連續進行了4輪磋商都沒有結果。
而分歧幾乎藏在每個細節中。
在設限種類上,美國希望達成一個“一勞永逸的一攬子協議”,對將來可能出口激增的所有產品囊括其中,對這種近乎無理的要求中方顯然難以接受。
第二,增長幅度美國試圖限制在7.5%以內,但中方希望能在15%以上。
第三,美國希望以2004年1月1日到2004年12月31日作為“過去一年”的基準期。但是由于這一年全球紡織品貿易尚處在配額限制下,出口量受抑制,中方堅持要求以跨年度的一年期為基準期,如中歐協議確定的從2004年4月1日到2005年3月31日。
四是期限,美國希望協議期限到2008年,即中國入世議定書規定允許對中國紡織品實施保障措施的最后一年,而中國堅持協議期限只能到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