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鹿特丹港口中國紡織品滯港現狀調查
- 9月7日,歐盟成員國批準了有關中國輸歐紡織品滯港問題的解決方案。按照計劃,目前積壓在歐洲港口的約8000萬件中國紡織品最早可在下周辦理清關手續。為了解中國受限紡織品即將進入歐洲市場的情況,記者專程走訪了歐洲第一大港荷蘭鹿特丹港。
鹿特丹港港區面積近100平方公里,碼頭總長42公里,是歐洲進口商品最重要的集散地,素有“歐洲門戶”之稱。記者驅車在港區穿行,目之所及,凈是堆積如山的集裝箱和密密麻麻、如手指般伸向空中的大型吊車,好一片繁忙景象。
中遠集團荷蘭公司總經理吳金平向記者介紹說,鹿特丹港是中國輸歐紡織品主要的登陸口岸,在中遠承運的貨物中,紡織服裝占了不小的比例。在中遠的客戶中,有不少人受到歐盟對華紡織品重設配額的影響,許多貨物因配額已滿而無法入關。據當地媒體報道,目前僅是積壓在鹿特丹港的中國紡織品,便達3000萬件之多。
吳金平稱,進口商的貨物如果無法及時報關,只有兩種辦法:或者繼續占用運輸公司的集裝箱,但貨主必須要繳納一定的租金,且租金會按占用天數增長;或者進入港口的保稅倉庫,但也要支付不菲的租金。不管是那種情況,進口商都會因為貨物滯港而承受不小的經濟損失。因此,中歐通過友好磋商使得滯港紡織品得以全部放行,是個對歐洲進口商和零售商利好的消息。
為進一步了解歐洲進口商對中歐紡織品貿易糾紛最終得以平息的想法,記者又來到港區附近的荷蘭利達拉貿易公司。公司總經理朱斯特?皮得爾斯介紹說,與中國的貿易占到了該公司營業額的三成左右,中國是其進口紡織品的重要市場。這次中國紡織品積壓事件,給公司業務造成了不小的損失。不過,皮得爾斯不肯透露他公司具體的損失情況,但稱歐洲紡織進口企業的直接損失將高達數百萬歐元。
皮得爾斯說,中歐這場紡織品爭端本不應當發生。歐洲人早在10年前就知道針對中國的紡織品配額要取消,可是有些歐洲國家的紡織生產商卻遲遲未能做出調整,現在卻試圖依靠配額來保護自己的利益。歐洲國家政府為了保護一部分生產商的利益,卻要讓歐洲的零售商和消費者付出更大的代價,這是“非常荒謬的做法”。
按照慣例,現在正是歐洲秋冬季服裝上架的時節,但由于大量中國紡織服裝被阻,許多商店的貨架面臨無貨可上的窘境。皮得爾斯指著窗外明媚的陽光說,幸虧今年歐洲的夏天特別長,才使得情況不至于太過糟糕。他笑稱,“現在整個歐洲都在期待著中國紡織品的到來”。他說,如果海關清關手續順利的話,目前滯港的中國紡織品最快可望在一兩周內上市。
皮得爾斯稱,歐盟委員會在紡織品問題上承受了一些成員國巨大的政治壓力。在最初的配額安排被證明不可行之后,中歐于本月5日在北京達成新的貿易安排,可以說是解決滯港問題惟一現實的選擇。中歐雙方本著“平均負擔”的原則平息了爭端,為雙方的進出口商提供了一個穩定而可以預見的貿易環境。
皮得爾斯最后強調,中歐當前的紡織品配額風波,會迫使歐洲的零售商在明后兩年把定單轉往其它國家。但是,中國紡織廠家擁有反應靈活、接單出單迅速和產品質量好等優勢,并且中國出口的基礎設施和運輸環節都相當不錯,相信在2008年歐盟對華紡織品配額全部取消之后,中歐紡織品貿易會取迎來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