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的標準
國際化公司的標準
中國公司探討與國際接軌的歷程已近20年。與國際接軌,實現中國辦公司國際化改造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內容也有所不同。在加入WTO之前,受中國經濟政策、法律法規的限制,國內企業的國際化改造帶有濃重的“本土”特征,國際化的改造在許多企業表現為“有病亂投醫”、“拆東墻補西墻”。之所以如此,關鍵在于前些年我國的經濟基礎和產業等級尚不具備有效支撐企業實現國際化改造的條件。今年,這種情況正在發生實質性的 改變。正在強大的中國整體經濟實力和一批快速發展的中國優質公司已保證了中國企業可以真正按照國際化企業的標準,對傳統的公司體制進行徹底、有效的改造。
由此,中國公司面對的國際化標準是什么,就成為眾多公司研究與探討的重要問題。專家認為,公司國際化標準是一個動態指標,就當前而言,應至少包括七個方面內容。
一、按照國際規則設置的公司管理體制
具體應包括:明確的股本結構和相關的權益,公司內部有效的監督、管理體制(特別是對公司最高層個人行為的約束手段),董事會與授權執行人之間明確的權益條款,對員工的約束、激勵和保障制度。
二、按照國際貿易法規設置的對外合作程序
建立強大的律師團并能對公司貿易行為實施法律保護和支持;建立不論在國內還是國際市場,對公司基本貿易原則和行為的統一控制體系;能夠制定一套可持續貫徹的“標準”體系,以保證在各種貿易行為中,公司品牌、產品質量等級、市場關系不被破壞。
三、擁有明確的國際市場通道和產品定位
完成國際化改造的公司,其在海外市場的發展應建有穩定的分銷網絡及可控制的管理手段,通過中長期的產品定位,逐步實現由產品的貿易輸出向產業輸出轉變。
四、在產品研發或生產領域,具有跨國、跨區域運作的能力,以及相應的品牌和信用支持國際化公司的重要目標是使公司發展升級為跨國公司。雖然大多數國際公司受產業類型、公司規模等影響,不能成為跨國公司,但對于那些在海外有很強出口能力,已具有產業規模的公司,特別是高技術產業公司和在國內市場具有壟斷性的公司,在國際化改造中,需把海外市場占有率、本土化生產能力、海外分銷網數量、跨國研發和生產能力等作為公司國際化的重要內容。
五、盡可能少的政府保護與干預下的國際市場拓展能力
按照中國加入WTO的各項承諾,中國公司在完成國際化公司改造后,政府應取消對國內公司的行政保護和干預,公司應按照國際貿易與合作的相關法律規則,通過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實現在國際市場的正常發展。
六、能夠充分利用開放式的資本渠道,參與和使用國際資本工具
國際化公司應具有充分利用各種資本工具的能力和手段,一方面,能有效地防范競爭對手的資本侵入,同時能利用各種資本工具,在公司擴張、并購中,實現公司市場價值的上升,并不斷地以此提高競爭優勢。
七、 良好的危機管理體系
對公司的財務、市場控制、技術人才、國際貿易等可能出現危機的部門和經營事項,建立起一套有效的防范體制和應變手段。
跨國公司的標準
嚴格地講,中國目前還沒有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因此,在實現中國公司國際化改造的進程中,對于那些在海外有很強出口能力,已具產業規模和技術優勢的公司,在國際化改造中應力爭發展成為跨國公司。
跨國公司首先要做到一家國際化公司,,擁有國際化公司的全部衡量標準。
一、在第三國市場擁有明確的主打產品并占有一定影響力的市場份額。
二、在第三國市場擁有一定的本土化生產能力。主要是在第三國的研發、管理、生產和銷售部門中,擁有較大份額的當地員工;生產所用原材料能盡可能地源自于當地市場;配套生產和輔助生產部門由當地公司承擔;公司文化與當地文化有較好的融合等。
三、對第三國市場的生產、經營和研發有一定規模的投資。對高技術型產業,除其核心技術外,一般研發可擴展到第三國市場,并在第三國市場建立有一定影響力的生產基地、分銷網絡和研發中心。
四、擁有很強的擴張能力和公司并購能力,對同行業的重組具有重要的影響能力。
上述對跨國公司的界定更多的是在借鑒國外公司的基礎上,針對中國公司的發展所用的描述。根據這樣的描述不難看出,中國目前的大公司距離跨國公司的標準還有一定差距。這種差距一方面源自于實力不足,另一方面源自于決策部門和中國公司以往對跨國公司理解的偏差,把跨國公司簡單地理解為做大規模或擴大出口量。
今天,國際化的發展與跨國公司戰略的核心標志就是在國際上占有市場、控制市場、組合市場的能力。特別是在信息化時代,以高技術控制為手段,以創新式推進為動力已成為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發展的最顯著特征。為此,中國公司必須正視現實,重新調整發展戰略,爭取盡快地造就數家中國的跨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