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談判美欲借機撈便宜 專家稱中方應固守原則
- 中歐形成《磋商紀要》并獲歐盟內部通過,不但是中國人“挽回‘面子’、贏得‘里子’”,也為隨后的中美談判取得成果作了鋪墊
“我們找到了一個令人滿意的平等解決的方案。”在9月5日中歐雙方就輸歐紡織品壓港危機解決方案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如釋重負的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發出了這樣的評價。
此時,曼德爾森和中國商務部部長薄熙來,分別代表雙方簽署了《磋商紀要》,商定采取過渡性靈活措施,妥善解決中國紡織品在歐盟的壓港問題。歐盟將放行所有滯港的貨物,實際滯港貨物數量雙方各承擔一半,其中歐方承擔部分,歐盟將增加2005年備忘錄中規定的數量,中方承擔部分將通過個別品種之間的調劑來解決。
之后兩天,曼德爾森帶回的《磋商紀要》獲歐盟內部通過。中國人挽回了“面子”,也贏得了“里子”,并為隨后的中美談判取得成果作了鋪墊。
挽回“面子” 贏得“里子”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博士認為,中歐磋商的結果比較令人滿意,“是中歐雙方都能夠接受的”。2005年是中歐建交30周年,“三十而立”,中歐經貿關系也越發成熟。
《磋商紀要》無疑符合梅之前提出的四個原則:合法性原則、可行性原則、歐盟利益原則和中國利益原則?!都o要》的簽署,讓更多中國企業有了喘息之機,挽回了中國在貿易摩擦中的“面子”——變被動為主動;更贏得了“里子”——未來更大的空間。
梅分析說,中國利益原則的底線,是受限紡織品明年的配額不應少于今年實際使用的配額。中國的紡織品廠商為了滿足今年歐盟市場的較大需求,必須添置設備和人手,如果新的解決方案導致明年配額少于今年實際使用配額,那么今年新添置的設備,明年就要閑置;新雇用的工人明年就要失業。這對于中國廠商和工人顯然不公平。
梅的同事趙玉敏進一步表示,在整個利益鏈中,中國紡織品制造商只有10%的利潤,90%的利潤都屬于品牌擁有者、批發商、分銷商、零售商等各個環節。歐盟如果一味對中國紡織品進行打壓,受損害的不僅是中國國內的紡織品生產企業,而且還有他們本國進口商,零售商和消費者的利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張小濟也認為,中歐雙方在貿易往來、乃至各自經濟發展上的相互依存程度與日俱增。紡織品貿易在中歐總體貿易中所占比例不大,雙方在這個問題上“把關系搞僵”,對誰都沒有好處。歐盟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
中歐雙方目前都沒有公布《紀要》的進一步細節。不過,《財經時報》從多位專家處得到的判斷是,解決方案將在數量上為中國服裝紡織企業的發展留下了空間。從整體看來,《紀要》對中國紡織品企業“利大于弊”。
不僅如此,《磋商紀要》的簽署,也為中國紡織品企業提供了更穩定的貿易環境。同時,也令歐盟進口商、零售商如釋重負,堪稱“雙贏”。
國內企業仍要保持清醒
這場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是,6月11日《中歐紡織品備忘錄》簽署之后,到7月20日實施之前,存在1個多月的“管理空檔期”。這段時期內中國10類紡織品均可自由進入歐盟市場,無須申請許可證,雙方貿易商為規避其后將要實施的數量監管,紛紛搶關出口。
梅新育認為,雙方企業的搶關實際上是不利預期驅動下的集體行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對配額不足的過度反應。要消除這種過度反應,最有效的辦法是大幅度增加配額,讓雙方企業均預期有足夠配額可用,無須搶關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