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東歐傳統的紡織服裝大國
- 紡織服裝業是羅馬尼亞的傳統支柱產業,同時也是中國紡織服裝出口的重要市場和東歐地區集散地。始于今年的全球紡織品貿易一體化以及羅馬尼亞2007年加入歐盟,給中羅兩國紡織服裝業的發展帶來機遇和挑戰。
研究和分析羅馬尼亞紡織服裝市場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對于中國紡織服裝企業更好地開拓東歐乃至歐盟市場具有重要意義。
羅馬尼亞是東歐國家中傳統的紡織服裝業強國,曾經是前經互會成員國的主要紡織服裝供應國。1989年以后,隨著外資的涌入和國外商品的沖擊,羅紡織服裝業的傳統優勢被削弱,生產方式以CM/CMT(委外加工貿易,客人提供材料、設計等)為主,基本沒有自主品牌。2007年加入歐盟后,羅紡織業將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羅現有紡織服裝生產和經營公司7200家,員工數量超過45萬人。羅紡織工業已基本完成私有化,生產和出口的97%是由私營公司實現的。2004年,羅紡織服裝業實現增加值約33億美元,占當年GDP的5.5%;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9.9%;出口57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29.7%(含皮革、鞋);出口85%依賴歐盟市場。按產品大類劃分,羅紡織工業中服裝占62%,紡織占22%,皮革制品占15%。
服裝加工業原材料依賴進口
羅馬尼亞服裝加工業基礎較好,技術水平較發達,80%的裁剪、整理和包裝等依靠引進技術進行了改造。但本國的紡織原料匱乏,只有30%的羊毛、亞麻紗、人造合成纖維紡織原材料可以自給,70%的原材料依賴進口。
羅主要鼓勵發展服裝和織布,但麻纖、紡紗、印染、紗線和人造合成纖維原料生產加工能力比較薄弱,遠不能滿足服裝廠和紗廠生產能力的要求。因此,絕大多數服裝生產企業以做服裝來料加工為主,每年為歐盟國家生產、加工的紡織品和品牌服裝占85%。主要加工產品有襯衣、罩衣、褲子、茄克、襪子、男女西服、裙子、睡衣、內衣等。由于來料加工占的比重過大,阻礙了羅紡織服裝業的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的提高,羅紡織品和服裝的自主品牌很少。
1989年至2003年,服裝行業投資額為9.3億歐元,其中本國投資7億歐元,外資2.3億歐元。同期服裝生產能力提高了2.8倍,出口提高了5.6倍。
唯一沒有發達基礎工業的紡織品出口大國
羅馬尼亞是世界上唯一沒有發達基礎工業的紡織品出口大國。在麻纖、紡紗、印染、紗線和纖維生產方面比較落后,麻和亞麻已不再種植,所有的原材料都需要進口。即使有一些本地供應,產品質量也較低。紡織工業嚴重依賴進口。
紡織設備除了印染和最終處理部分較先進(主要從美國和德國進口)外,其余的織布和紡紗企業擁有大量上世紀70至80年代的技術設備,設備陳舊,自動化程度低,生產能力已遠遠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由于原材料匱乏,許多紡織設備已閑置,目前羅紡織業正處于轉型、改造、重組過程中。
羅紡織生產和貿易公司約有2300家。其中,超過250人的大型企業占5%,10~250人的中小企業占27%,1~9人的企業占68%。這些企業主每年來料加工,原材料進口約90%,服裝敷料進口約85%。
東歐最大的紡織服裝出口國
羅馬尼亞是東歐國家中最大的紡織服裝出口國,從德國、意大利、荷蘭等西歐發達國家來料加工的國際品牌產品約占其出口的80%左右,這不僅提高了行業的技術水平,也提高了產品的國際競爭力。2004年,羅紡織品和服裝進出口總額102億美元。其中,出口57億美元;進口45億美元。紡織品服裝排在羅出口商品的第二位。
從出口品種情況看,紡織品主要有人造合成纖維、掛毯、棉布、羊毛、皮革制品、花邊服飾等。服裝主要有針織服裝及成衣。
從進口品種情況看,用于生產服裝的來料加工料,包括紡織化纖布料、棉布料、棉紗線、毛衣編制品、人造合成纖維、羊毛織布、服裝和服裝敷料等。
主要進出口國為意大利、德國、英國、法國;進口國別主要有意大利、德國、英國、法國、中國和土耳其。
羅馬尼亞是在中國和土耳其之后的歐盟第三大服裝進口來源國;在中東歐國家中,是歐盟第一大服裝進口來源國。2004年,羅紡織服裝出口95%輸往歐盟,82.6%從歐盟進口。
外資進入羅紡織服裝業
截至2005年上半年,在羅馬尼亞投資的外國紡織服裝生產和貿易公司共868家。其中,中國在羅166家貿易公司,1家生產企業。投資方式主要是合資和獨資。
主要投資國家和地區是意大利、英國、法國、比利時、土耳其、波蘭、西班牙、瑞士、奧地利、愛爾蘭、保加利亞、美國、加拿大、德國、希臘和中國香港等。
主要產品是男女西服、棉紗、羊毛線、亞麻織品、真絲、人造真絲、合成紗、縫紉機線、精紡紗、地毯和掛毯、人造合成纖維及工業制品、聚酯紗、聚酯網和各類繩、內衣紡織品、針織服裝品、長短襪子、套頭衫和女式背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