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紡織品配額明年紡招標在即 浙紡企緊急備戰
- 作為紡織品出口大省,浙江正“緊鑼密鼓”地“備戰”歐盟紡織品配額招標。
昨日,記者從浙江省外經貿易廳獲悉,繼召開2006年度輸歐盟10類紡織品出口招標工作培訓班后,該廳又于前日和昨日發出相關緊急通知,要求企業熟悉各項流程,做好招標準備。與此相一致的是,在浙江紡織業界,一場沒有硝煙的配額“爭奪戰”也開始打響。
浙江省外經貿廳發出的兩份緊急通知顯示,2006年招標將于本月27日開始,數量為協議量的30%,第一次招標數量占招標總量的60%。這次招標對企業的門檻作出了調整,按照細則規定,“能夠進入招標門檻的企業全國有20047家,廣東有5863家,浙江有2930多家,排名全國第二。”該省經貿廳相關人士表示。
上述人士稱,浙江中小企業居多,如果按以前憑單純的出口業績來衡量,浙江一些出口業績少或者剛開始有出口業務的企業就會陷入被動,但配額招標卻意味著配額的市場化,由于浙江企業市場化程度較高,中小企業可以有更大的空間。“只要遵循市場規則,不要明顯背離正常價格水平,應該有一定的收獲。目前企業所要做的就是熟悉招標流程。”
對此,浙江眾多紡企顯然已經成竹在胸。一方面積極參加培訓,一方面開始暗自演練。浙江金宇進出口公司總經理郭為東表示,現在公司的電子招標系統已經安裝和調試完畢,10類紡織品中,該公司對其中6類紡織品的具體招標數量、價格都已經形成最后的決議。“招標流程對我們來說都已經很熟悉了,我們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盡可能爭取更多的配額,以應付不斷增加的出口需求。”郭為東說。
但事實上,由于招標數量只占協議量的30%,浙江紡織業“僧多粥少”的尷尬還不能完全避免,浙江的一些出口規模比較小的企業在“備戰”招標的同時,也在醞釀另尋他法。紹興一家年出口額在500萬美元左右的公司,其市場部經理吳詠告訴記者,按照以往的慣例,他們這類企業很難拿到足額的配額,但是,企業一般都能部分地通過“灰色通道”解決。
“一是向國有商貿企業購買剩余的配額,這類企業由于政策原因,配額比較充裕;二是向實力雄厚的企業購買,因為實力強,他們往往能拿到更多的配額,但因其主要市場并不一定在歐盟,在實際操作中,配額也能讓出一部分;第三,一些不具備生產條件的貿易型出口企業更是成了中小企業爭相尋找配額的對象。”吳詠還透露,也會有一些中小企業,聯合起來委托某企業進行招投標,拿到配額后再具體分配。
吳表示,這樣的配額爭取方式,往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企業無形中就增加了不少成本。據記者了解,浙江金華某大型出口企業,以往每年光用在購買配額上的費用就達人民幣100萬~200萬元之多。“但如果沒有足夠的配額,對于以歐盟為主要出口市場的外貿型生產企業來說,就意味著停產或者減產,甚至破產。”吳詠無奈地表示。
“除了盡可能地獲取更多的配額之外,浙江企業還有很多東西值得思考。比如加快技術改造、走‘品牌’之路,調整和提升出口產品結構、爭取更多市場,加強行業自律、避免爭相殺價等,只有這樣,才是企業做長做強的根本之策。”浙江省服裝行業協會秘書長韓禮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