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服裝市場步履蹣跚
- 受取消紡織品貿易配額美好前景的刺激,中國紡織業在2004年擴張神速,僅固定資產投資就比上一年增加了144%。一些企業單純追求數量的增長以求得絕對利潤,從而使部分紡織品產能迅速膨脹和過剩。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國際紡織服裝貿易增長緩慢,行業利潤空間狹小,而我國紡織品的每年產量,國內只能消化35%
外貿條件的變化使國內服裝市場機遇和困難并存。在年初全球紡織品配額取消之后,我國紡織業迎來了短暫的春天,1-2月紡織品出口增長30%,其中對美國出口增長80%。但是進入3月份以后,隨著我國主動采取加征出口關稅,實行自動出口許可、調低出口稅率等措施,加之美國對中國紡織品設限、歐盟對中國紡織品實行“緊急特保”,出口增幅開始明顯回落。
我國外貿紡織企業所受影響極大,很多廠商開始做內銷、做品牌。這對于國內經銷商來說確實是一個好消息,由于一些外貿積壓產品轉入內銷,專做出口轉內銷的商家不光聯系到了以前沒有的貨源,同時價格上也有一定的折扣,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國內市場的貨源,同時也加劇了國內服裝市場供過于求的局面,加劇了競爭。
價格指數持續走低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今年衣著類價格指數下跌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尤其是從3月份開始,衣著價格指數環比下降都在2個百分點以上,而2004年衣著類價格下跌幅度已經縮小至1.5個百分點。在能源價格一直上漲的前提下,衣著類價格指數持續走低,絕大部分原因是因為我國服裝生產能力過剩,國內市場供過于求局面長期存在。盡管政府已經意識到紡織業過度膨脹的危險,并實施了一系列相關限制政策。不少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悄悄擴張,由于技術創新能力弱,投產的項目大多是低水平重復建設,產品同質化。目前市場上大部分服裝缺乏設計,缺乏品牌價值。
市場細分化程度增強
近年來,隨著人們注重提高個人審美修養、生活品質以及個人精神追求,在服裝消費上,更加注重挑選符合自己氣質、個性、身材、身份的服飾產品。消費需求的多元化、個性化促使服裝市場也越來越細分多樣化,繼而產生了很多特色服裝品牌。這些特色服裝根據消費群體的不同年齡段分為嬰兒服、小童服、中童服和大童服,男裝、女裝、中老年裝等;根據不同的場合需求和功能又細分為職業裝、休閑裝、運動裝、戶外裝、孕婦裝、家居服及禮服等。根據服裝消費群體的細分化需求尋找市場,是商家和廠家獲得利潤的關鍵。
另外,地域性一直是我國服裝產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特點。隨著服裝企業的不斷壯大,形成了一系列的產業聚集地,而這些服裝企業也成為了當地經濟的支柱。這樣,各地政府積極扶持,不論是直接給予政策還是成立商會等,都對服裝企業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最近一段時間在服裝銷售過程中,為了加強本地企業商品的競爭力,很多政府或者商會出面,組織大型服裝博覽會,樹立了當地服裝的整體形象,吸引消費者。這些舉措都給平淡的服裝市場帶來了強烈的沖擊波,加強了自身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