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節給大連帶來了什么?
- 歷時7天的第17屆大連國際服裝節于9月16日落下帷幕,包括大連國際服裝博覽會、世界名師時裝展演、國際服飾文化大連論壇、巡游狂歡表演等8項主體內容,大連國際服裝節異彩紛呈,精彩連連。走過了17個年頭的大連國際服裝節魅力不減,不僅成為大連市的名牌展會,而且也演變成大連市民真正的節日。仔細盤點,一個很有趣的話題值得回味:大連國際服裝節究竟給大連帶來了什么?
從支撐到拉動:大連本土服裝業借勢突圍
來自大連市服裝行業協會的數字顯示,從1988年到2004年,17年間規模以上服裝產業實現銷售收入增長7倍,平均每年增長一倍,企業數量增長了2.5倍。今年上半年,全市服裝各項指標比去年同期增長30%—76%,出口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17%,遠遠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在中美、中歐接連出現紡織品貿易摩擦的背景下,大連服裝產業卻異軍突起,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據了解,在大連的1811戶服裝企業中,有1500戶企業從事出口加工業務。毋庸置疑,服裝節為大連的服裝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搭建了最有效的平臺。
大連人在17年前創辦服裝節時,是得益于興盛一時的大連服裝產業的有力支撐。當時,大連擁有近千家服裝生產企業,也擁有數十個“國優”、“部優”的服裝品牌。早期的大連服裝節是大連這些本土服裝企業在唱“主角”。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南方沿海地區服裝產業異軍突起,大連的服裝產業開始衰落了。此后,大連服裝企業通過改組、改制實現了國有資本的全部退出,完成了一次“蛻變”。有人用“狐假虎威”來比喻服裝業的貼牌生產,“蛻變”后的大連服裝企業開始在貼牌生產中積累資本和經驗。事實上,是服裝節為大連服裝企業搭建了最初的貼牌生產的貿易平臺,掘到了貼牌生產的第一桶金,并激發出品牌意識;也是服裝節為大連品牌服裝提供了最初的展示舞臺。大楊集團便是這個過程的一個例證:從接到老外的第一筆貼牌訂單,到如今大楊集團的生產線一部分在生產世界頂級男裝“喬治·阿瑪尼”的貼牌加工品,另一部分在生產大楊自主品牌“創世”。大楊集團掌門人李桂蓮說:“大楊憑借貼牌加工打造‘中國制造’的金字招牌,是為了讓‘創世’在世界一流的工廠里孕育成長。”如今,“創世”擁有了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出口名牌等一系列“頭銜”,成功地打開了海外市場。和“創世”一樣,“桑扶蘭”、“富哥”、“亞瑟王”等一批大連本土服裝品牌靠貼牌“養肥”自己,同時也培育出有市場美譽度的自主品牌。
本屆大連服裝節明確提出打造“東北三省作為日、韓、俄重要的服裝貼牌定制基地”的概念,同時有更多的大連本土服裝品牌走上T臺,在博得業界喝彩的同時,也收獲了厚厚的定單。可以說,服裝節引領著大連服裝企業完成了“從貼牌到品牌”的嬗變。
從地攤到展館:大連會展經濟日趨成熟
服裝節是大連最早開始培育的一個展會品牌,也讓大連人結識了一個新興產業:會展業。統計數字表明,目前全球會展業直接年收入達300億美元,而中國會展業直接年收入僅為80億人民幣,中國會展業具有很大的生長空間;會展業對相關產業的拉動效益為1:9,是具有拉動效應的經濟增長點。大連作為一個環境優美的旅游城市,吸引著大量的人流;同時,作為一個港口城市,也匯聚了大量的物流和信息流,發展會展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1994年大連在全國率先提出打造會展城市的發展目標。
服裝節主體內容大連國際服裝博覽會是國內第一個服裝博覽會,李素珍是17屆大連服博會全程參與者,1988年第一屆服博會情景她歷歷在目:那是由大連市服裝公司牽頭運作的,公司女干部和各服裝廠女工們穿著自己縫制的旗袍、時裝,從體育場走到勞動公園。在計劃經濟時期,企業只有“賣貨”而沒有“展銷”的意識。大連的會展業以一個“地攤大集”式的展會拉開了帷幕。從第二屆到第七屆,大連服博會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政府部門從具體承辦中退出,企業化運作的服裝博覽公司成立。1996年,第八屆大連服博會搬進了新建成的星海會展中心,主辦方也領悟到辦展會不是把展位租出去、把參展的企業招進來就完事,而是要搭建一個貿易交流的平臺。第八、九、十屆大連服博會寫就了大連會展業輝煌,那時,當年的服博會還沒結束,第二年的展位就都預訂出去了。2002年,大連服博會加入了世界展覽聯盟(UFI),成為國內服裝行業展會的第一個該聯盟成員,標志著大連服博會與國際接軌,發展為一個成熟的展會。
服裝博覽會帶動了大連會展業的蓬勃興起,大連逐步明確了會展經濟的發展規劃。迄今,大連每年舉辦有300多個各類展會,并形成了一批如服裝節、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汽車工業展覽會、軟件交易會、專利交易會等一些品牌展會。據統計,如今每年全國各地服裝博覽會達到100多個,大連服博會的程序、細節都被“克隆”了。同類展會的激烈廝殺使大連服博會面臨著嚴峻考驗。大連會展業通過理性思考,探索出一條科學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剛剛閉幕的第十七屆大連服博會實施戰略調整,在國際性的區域上重點鎖定東北亞國際市場,集中推進中國出口加工企業與日、韓、俄等東亞國家和地區在紡織品服裝領域的對接與合作,一方面緩解歐美國家設限給我國紡織品服裝產業帶來的損失和風險,一方面避免泛國際化所引起的定位模糊;把原來的若干個綜合展覽項目按照專業細分和市場細分的原則,劃為8個相對獨立展覽項目,有效提高達成交易意向;著眼地區差異發掘市場機遇,利用我國南方服裝產業勞動力成本急劇升高的機會,設立中國縫制貿易區,大力扶持東北地區的高質量的貼牌加工企業。據介紹,未來的大連服博會努力打造東北亞地區的服裝交易商貿中心、時尚信息發布中心和品牌孵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