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致力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
- 中新社北京九月二十六日電 題:中國服裝,致力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
中新社記者 閆曉虹
按照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的觀點,亞洲經濟的飛速發展依靠的是汗水而非靈感。從中國方面看,這種依靠汗水發展起來的經濟模式更多地體現為依靠勞動力的比較優勢而獲得發展。
就中國服裝產業而言,根據《二00四——二00五中國服裝行業發展報告》,二00四年中國服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服裝總產量一百一十八點三三億件,全行業實際完成梭織服裝產量一百五十億件,為世界最大服裝生產國。二00四年中國服裝出口總額為六百一十六點一六億元,比上年增長百分之十八點六九,為世界最大服裝出口國。二00五年一季度,即使在后配額元年和歐美貿易摩擦不斷的情況下,中國服裝出口額依然達到了一千一百五十億元。
中國服裝大國的地位已毋庸置疑,但大而不強卻是不爭之痛。一方面,在設計、流行趨勢的發布等方面,西方潮流仍占主導力量,中國服裝產業缺失話語權,從而導致了長期以來的“西風東漸”局面。品牌方面,意大利、美國、法國等國家的一批國際大牌憑借強大的品牌優勢一直牢牢占據著世界服裝市場的高端,獲取高額附加值,耐克比雙星的球鞋成本只高幾美分,價格卻是雙星的五倍,中國服裝產業目前尚沒有一個世界性知名品牌。另一方面,中國紡織服裝每年創造的出口額非常可觀,但多數企業卻仍停留在替國際知名品牌做加工的階段,自有品牌幾乎走不出去。即使具有出口能力的面料企業或服裝品牌企業,價格也非常低廉,走低端路線。另外,雖然對于勞動密集型的紡織服裝產業而言,傳統的勞動力的比較優勢以及中國已經形成的配套產業鏈的優勢還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但隨著越南、印度等一些國家加工制造業的崛起,中國在加工制造領域原本的比較優勢也日漸受到威脅。
在這樣的狀況下,要實現中國由“服裝大國”向“服裝強國”的轉變,中國服裝業從“制造”到“創造”的轉變就勢在必行。這不只是國家的一個戰略,也是服裝產業的一個戰略。“首先,由中國制造轉變成中國創造,中國將在國際經濟格局中獲得更大收益,這是根本的意義所在。其次,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過程,實際上是市場升級的一個重要過程。”此間專家分析“中國創造”為何成為國家戰略的這兩點對于中國服裝來說同樣適用。因為,實現中國服裝產業的升級、在國際服裝產業格局中獲得更大的收益和話語權,這一直是中國服裝產業奮斗的目標。
另外,從全球來看,世界新格局已形成,中國成為目前發展最快的國家,即將成為東方強國,這是歷史不可逆轉的潮流。中國服裝企業已經具備了堅實的基礎,理應抓住歷史機遇再創輝煌。盡管目前對于服裝行業來講,面臨著“制造”帶來的巨大壓力,但中國服裝業只有走創造之路,才能快速從“服裝大國”向“服裝強國”跨越。
業內率先對勞動密集型經營進行創新的報喜鳥集團,將聯同中國服裝協會、中國設計師協會于十月十八日在敦煌舉辦“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二00五敦煌‘天垂麗象’原創概念”發布會,這場大型發布會將強調東方文化神韻,分為“追風”、“鳴沙”、“玄煌”、“文章”和“精變”五個主題;并提出從“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的發展戰略,就是以中國本土文化為基石,融入現代時尚,不斷創造流行引領時尚。此外,一場高規格的“中國創造”峰會論壇將在上海舉行,它力圖為中國服裝的“中國創造”發展之路獻計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