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服裝看中“人流商機”
- 盡管利潤不高,長春市的超市卻舍得劃出大空間來經營
超市服裝看中“人流商機”
一件休閑衫29.9元,一條運動褲18元……與商場、專賣店相比,長春各大超市的服裝真可謂是“低價”。商家們期望以其“吸引人”的價格在紅紅火火的服裝市場分一杯羹,但實際上超市的服裝銷售并沒有給商家帶來想像中的市場回報。
培育市場
在重慶路的沃爾瑪超市,記者看到三樓進口處的一個臺面上堆滿男女T恤衫,標價15元。超市廣播不斷播放著這一“喜訊”,但只有幾位消費者在那里挑挑選選,最終還是沒有買。同樣在重慶路的恒客隆超市,記者看到這里的衣服同樣便宜,雖然購物的人很多,但買服裝的人卻寥寥無幾。
一位顧客告訴記者,超市的衣服有些比批發市場價位還低,可由于沒什么品牌,加上都是一些非常普通的款式,缺乏吸引力。
“面對超市眾多低價的服裝,消費者的反應很冷淡,”西朝陽大路上遠方超市的總經理譚愛民一臉無奈。現在都提倡“一站式”消費,超市正向著多元化經營發展,賣服裝正是業務拓展的一個方向,可對于長春的超市來說,市民“吃”的需求還是大大壓倒了其他方面的需求,“我們真是陷于‘做’與‘不做’的尷尬境地。”
超市服裝的利潤并不高,但為什么舍得劃出那么大的空間來經營呢?長春沃爾瑪超市的一位負責人解釋說,大型超市要保證經營貨品的多元化,而人氣、人流更是蘊藏了無限商機,因此大型超市都努力在各個領域尋求利潤的增長點,經營服裝有著很大的市場潛力,大家都在摸索著前進。另一方面,長期經營品質好、價格低廉的服裝,能夠樹立超市的價格形象。現在超市拿出大空間來賣服裝,也可以說是在培育市場。
錯位競爭
款式單一、價格低廉且缺乏吸引力,看的人多而買的人少,這是不少超市服裝面臨著的尷尬。其實,大型超市川流不息的客流,是超市服裝零售潛在的推動力。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從北京市場來看,“家樂福”、“華普”、“美廉美”等A級連瑣超市,服裝區的設立在超市開業時就有,并隨著其內部的發展不斷擴大。在上海,“家樂福”、“麥德龍”、“樂購”等知名的大型超市中,服飾用品銷售在超市整體銷售中都占了較大的比例,顧客可以購買到的服飾商品也涵蓋了服裝服飾的大部分范疇。
世紀聯華超市的一位店長告訴記者,由于大批量采購,低廉的價格成為超市服裝的最大優勢,以及大型超市的信譽所帶來的質量保證,更成為超市服裝的另一賣點,很多不趕時髦的中老年人也是超市服裝的忠實消費者。
有專家認為,超市賣服裝不能一味以低價來吸引顧客眼球,應該有其獨特的定位。針對目前一些超市服裝銷售雜牌多、款式單調的現狀,專家建議,品牌化是超市服裝銷售跳出“怪圈”的有效途徑。商家可以采取錯位競爭策略,向供應商采購專供超市的批量產品,把重點放在款式變化相對較小的襯衫,內衣、鞋襪等方面,把“超市服裝”與“百貨服裝”徹底分開,憑借超市的優勢真正做到物美價廉而又吸引顧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