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品牌立市”看即墨服裝品牌經濟發展
品牌產品到品牌企業品牌經濟到品牌城市
即墨,一個名副其實的品牌城市。
一個縣級市,擁有4個中國名牌和3個中國馳名商標,2個商務部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品牌,45 個青島市級以上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及45個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品牌,還有46個國內外知名品牌企業在此建設生產基地,許多企業和產品取得國家免檢資格以及各類國際認證……從品牌產品到品牌企業,從品牌產業到品牌經濟,從品牌經濟到品牌城市,即墨市用心演繹的“品牌立市”戰略向世人證明了和證明著品牌的力量。
從品牌產品到品牌企業
即墨人對品牌的認知有一個漸進的過程。改革開放之初,即墨人的市場意識覺醒。自1983年開始建服裝批發市場,即墨人開始大規模接觸品牌產品。當時,只要市場上一出現暢銷服裝,當天就有人“照著葫蘆畫瓢”。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仿造生產”已經不被即墨的企業所追捧,它們開始做“貼牌”。不懂模仿,難以進步,但只會模仿,就只能原地踏步,在競爭中被對手拋在身后。在引進外資和為國際知名企業做OEM同時,即墨人開始認識到了品牌的價值。
1994年,即墨牌老酒成為該市第一個青島名牌產品。同年,亨達集團出手不凡:其當家人王吉萬兩度南下洽談商標轉讓事宜,最終以30萬元購買了“亨達”商標。11年后,“亨達”成為“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期間,一大批像“亨達”這樣的品牌企業的崛起,加快了即墨市“品牌立市”戰略的實施。據統計,近5年間,該市創建的知名品牌約占總量的80%,且漸呈集群化趨勢。
即墨市委書記張洪訓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城市間的競爭也是其擁有的名牌多寡和影響力強弱的競爭。實施名牌戰略、依托名牌產品帶動產業升級,已成為一個城市提升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即墨市引導企業適時、科學地打造品牌。即發集團一邊將針織品由青島名牌縱向提升為中國名牌,一邊又橫向延伸到假發等其他系列產品上,1999年春寶牌假發成功榮升為山東名牌。目前,即發的四大系列產品共獲得10個青島市級以上名牌(著名商標)稱號。青島亨達集團幾年間完成了由青島名牌向中國名牌、由青島市著名商標向中國馳名商標的攀登,組建起以亨達為旗艦,以阿迪麗娜、可勞迪、動力足等為驅逐艦的品牌聯合艦隊……
為讓品牌永葆活力和發展潛力,即墨市引導企業以科技創新為主線,加快新產品研發步伐。目前,有100多家企業與150多所科研院所建立起協作關系,138家企業建立了研發中心,37家被認定為青島市民營高新技術企業。其中,即發集團建立了中國針織行業惟一的國家級技術研發中心。
從品牌企業到品牌集群
打造產業品牌是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即墨市將品牌化與集群化統籌實施,一個將品牌企業集合成品牌集群的工程正在展開。耐克、皮爾·卡丹等46個世界名牌,即發、紅領、英派斯等45個“土生”品牌,以及貝尼爾、紅妮、紅紡、夢彩等一大批后續品牌……滿眼望去,即墨品牌其勢燎原。但即墨并未止步于數量,他們不失時機地將品牌企業歸類整合,逐步完成產業鏈的分工配套,加速品牌企業向品牌集群的升級。
于是,已經發育良性的產業迅速體現出集群化的優勢;基礎良好、需要培育的則進入了配套培育程序,“六大產業集群”就這樣應運而生。
針織服裝服飾產業集群是即墨市重要的支柱產業。近年來,即墨市注重發揮即發、紅領、雪達、瑞華等知名品牌的帶動效應,促進其與世界500強企業的資本合作。今年,總投資3.4億美元的即發東麗已開工建設,總投資1億美元的即發龍山染織兩大高檔服裝面料及成衣加工項目已經投產,總投資3.6億元的瑞華制衣等26個重點內外資項目逐步達產擴產,使整個集群向規模化、品牌化、高值化快速演進。
圍繞正在建設的六大產業集群,今年即墨將完成160個外資千萬美元以上、內資5000萬元以上、涉及總投資370億元的“四新”內外資大項目,這些大項目的引入無疑將大大豐富“六大產業集群”的內涵,提升集群功能。
從品牌經濟到品牌城市
從品牌經濟到品牌城市,成為即墨市實施品牌戰略的一個新目標。即墨市的“品牌立市”戰略,正成為其提升城市經濟綜合競爭力的原動力。僅今年上半年,即墨市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實現180.34億元,同比增長53.5%;上繳稅金總額8.99億元,增幅188%。即墨市品牌經濟的發展水平正是其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體現。依托“中國針織名城”這一品牌優勢,即墨市的針織服裝服飾產業聚集了100個服裝品牌、3個中國名牌、2個中國馳名商標、6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的服裝企業。去年規模以上針織服裝服飾企業完成增加值40.4億元,占青島市同行業增加值的40%。“5年內還要培育2個國家、3個省級和5個青島市級名牌(馳名商標)!”即墨市對針織服裝服飾業的品牌道路做出了具體規劃。
即墨的品牌戰略,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有關專家評價:走品牌發展之路,即墨實現了從“即墨制造”向“即墨創造”的跨越。即墨鑄就了品牌,品牌提升了即墨。作為“大青島重要一極”的即墨,品牌之路將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