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業遭遇反傾銷的思索
- 賣環境、賣資源、賣勞力,最后落個傾銷的罪名
全球經濟已進入貿易爭端頻發時期,中國將承受更多的貿易摩擦,態勢正逐步加劇,未來中國可能更多的卷入到與貿易強國的爭端中。統計顯示,2004年發達國家對華反傾銷新立案件31起,比前兩年多出20%。上半年中美、中歐貿易爭端加劇了這一趨勢。專家指出,未來20年中國將完成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這一過程中,中國除了在紡織品、鞋類、家具等產品上與其他國家發生貿易爭端外,更多附加值高的產品也將與美歐發生貿易摩擦。
被指控反傾銷的鞋企相當一部分是浙江的民企,浙江民企領軍人物,省政協副主席、省工商聯會長、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在接受采訪時說,近年來浙江省成了被控傾銷的“重災區”。浙江人要反思浙江民營經濟持續發展的“軟肋”何在?我們賣環境、賣資源、賣勞力,最后落個傾銷的罪名。從深層次看,浙江塊狀經濟的優勢得到了持續發揮,培育了一批在中國乃至世界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創造了一批品牌,也帶動了一方經濟。但另一方面,由于行業自律和行業規范的欠缺,上下左右的合作與競爭機制沒有很好發揮,形成了無序競爭、簡單模仿。許多企業采取低價競銷策略,不僅損害行業利益,也影響到整個行業在國際上破除貿易壁壘的努力。
“浙江經濟的發展空間、民營企業的經營環境正在悄悄地發生巨變,創業時期留下的后遺癥日益凸顯。”徐冠巨指的不僅僅是鞋企。他的此番肺腑之言,能引起浙商的重視與警覺嗎?我們相信只要浙江人不為過去的輝煌所束縛,只要民營企業家們敢于直面現實,中國的民營經濟必將突破瓶頸。
鏈接:中國鞋海外“鞋遇”檔案
●2001年8月至2002年1月,中國鞋商在俄羅斯遭查扣,損失約3億元。
●2003年冬,20多家中國鞋商的鞋類產品在意大利羅馬被焚燒。
●2004年1月8日,尼日利亞政府發布“禁止進口商品名單”,中國鞋名列其中。
●2004年9月17日,西班牙東部小城埃爾切發生“燒鞋事件”。
●2004年12月,意大利制鞋協會(ANCI)向歐委會提出申訴,要求針對中國出口到歐盟的所有鞋類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
●2005年2月1日,歐盟正式對來自中國的鞋類產品實施“事先進口許可監控”措施。
●2005年3月12日,20多家中國鞋商又在俄羅斯被查扣了89個集裝箱鞋,造成總價值高達8000多萬元的損失。
●2005年4月6日,墨西哥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皮革及類似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同年4月15日-16日,第二屆世界鞋業大會上,歐盟再次發出對中國鞋設限的信號。
●2005年6月12日,歐盟委員會作出決定,對來自中國的勞保鞋實施反傾銷調查。
●2005年7月7日,歐盟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布公告,對原產于中國和越南的部分皮面皮鞋進行反傾銷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