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大國“打洋工”國產服裝直面尷尬
- 近日,記者陪朋友逛了趟商場。在北京燕莎、賽特等高檔商場的服裝區,放眼望去,到處充斥的是洋文標識的國際品牌,除了試衣間是用中文標識的以外,整個商場很難看到熟悉的中文。此情景,一個問題油然而生:國產服裝品牌哪里去了?
服裝大國打洋工
中國的服裝行業一直是傳統優勢產業,可我們得到的僅僅只是“中國制造”或“世界工廠”的稱號。
據中國服裝協會調查顯示,從1994年起,我國便已成為世界第一服裝生產大國,但我國出口服裝中,95%是價值較低的加工產品,服裝加工出口占世界的50%。由于缺少自己的知名品牌,中國的服裝產業處于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貼牌”生產成了中國服裝產業主要的發展支柱。
根據《2004-2005中國服裝行業發展報告》,2004年中國服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服裝總產量118.33億件,全行業實際完成梭織服裝產量150億件,為世界最大服裝生產國。2004年中國服裝出口總額為616.16億元,比上年增長18.69%,為世界最大服裝出口國。
雖然我國本土自主品牌在大型商場難覓芳蹤,但是國外貼牌商品卻并不少見。在滿眼的“意大利”、“法國”品牌中,有很多是在中國內地“出生”的。
據了解,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在我國高檔商場普遍存在。一般情況下,有1/3是國外名牌,1/3是國外廠家授權的品牌,還有1/3只是貼上個外文名字的假洋品牌。據上海服裝行業協會統計的各主要商場服裝銷售排行榜上,600多個服裝品牌有90%是“洋名”,正是因為這種“國際注冊、國內生產、國內銷售”的方式是合法的,所以很多服裝行業后起之秀當面臨來勢兇猛的真正國際品牌的時候采取了這種能快速打入高端市場、成為國際名牌的品牌策略。
大而不強是主要原因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服裝大國的地位已毋庸置疑,但大而不強卻是不爭之痛。一方面,中國服裝產業目前尚沒有一個世界性知名品牌。在設計、流行趨勢的發布等方面,西方潮流仍占主導力量,中國服裝產業缺失話語權,從而導致了長期以來的“西風東漸”局面。品牌方面,意大利、美國、法國等國家的一批國際大牌憑借強大的品牌優勢一直牢牢占據著世界服裝市場的高端,獲取高額附加值。另一方面,中國紡織服裝每年創造的出口額非常可觀,但多數企業卻仍停留在替國際知名品牌做加工的階段,自有品牌幾乎走不出去。即使具有出口能力的面料企業或服裝品牌企業,價格也非常低廉。另外,雖然對于勞動密集型的紡織服裝產業而言,傳統的勞動力的比較優勢以及中國已經形成的配套產業鏈的優勢還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但隨著越南、印度等一些國家加工制造業的崛起,中國在加工制造領域原本的比較優勢也日漸受到威脅。
北京服裝學院的郭漸鴻先生說:“由于我國屬于自己民族品牌的服裝太少,大多數是為外國品牌‘打工’,所以服裝產品的出口價格也只相當于法國和意大利服裝價格的1/4。我國的服裝企業在真假洋品牌全面涌入市場面前可以說是舉步維艱?!?/p>
中國服裝并不缺少品牌,但卻沒有世界性品牌。據某家高檔商場的有關人員介紹,曾幾何時這里也陳列過不少國產品牌,像雅戈爾、衫衫等,由于賣的不是很好,現在基本上都撤了出來。有的商場認為,在商場里銷售國產品牌商品,是降低了商場的檔次。一些新建商場的定位就是國際品牌,造就了要以國際品牌為主的經營思路。
國產品牌崛起任重道遠
2005年以后,服裝進口配額將被全部取消,更多的國際服裝品牌會大批進駐中國。中國缺少世界知名服裝品牌將為跨國服裝企業提供機遇,世界品牌服裝將角逐中國市場。這樣一來,中國服裝品牌將面臨新的壓力。
一份來自專業調查公司對品牌服裝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有53.3%的消費者比較傾向于國外的服裝品牌,傾向于國內品牌的僅占16.7%,洋品牌表現出強勁的名牌姿態。
專家認為,品牌已經成為現代市場上一張極為重要的通行證,中國服裝業要打造自主品牌,關鍵不在于是否拿來,而在于不是借其名,更要重其實。企業必須從低成本價格擴張模式轉向品牌競爭模式,從追求產品競爭力轉向追求品牌競爭力。同時,還要徹底改變品牌拿來主義的意識,靠貼牌只能分得殘羹剩飯。
一位堅持培育自主品牌長達十多年之久的服裝企業家認為,中國服裝要想走向世界,首先要熟悉國外市場的規則,了解他們的經營理念,在自身品質提高的基礎上,先走進國際市場,再慢慢融入其中,先談認知度,再談美譽度?!斑@是很漫長的過程?!彼赋?,中國服裝企業要學會嫁接,把國際品牌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法等學到手,直接借用已有的現成東西,來發展自己的民族品牌,彌補我國服裝業起步晚發展慢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