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設備要唱出硬氣歌
2005年注定將在中國紡織服裝業的發展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紡織品配額取消的效應已經開始在服裝產業鏈中的各個層面全面體現;貿易摩擦、人民幣升值以及未來許多的不確定因素,都昭示著在新一輪的競爭中,中國紡織服裝業將負重前行。這必將對其上游的縫制設備行業發生深遠的影響。甚至有人猜測縫制設備行業可能會進入低迷狀態。
但是有力的事實證明今年我國縫制設備行業繼續保持了平穩的發展態勢,尤其海外市場更是形勢喜人。根據中國縫制機械協會信息部對行業內90家主要縫制機械整機生產企業的統計及海關統計數據,2005年上半年我國縫制機械整機生產、進出口仍保持穩定的增長速度,產品結構調整、升級的步伐加快。據統計,共完成工業總產值63.3億元,完成工業銷售產值61.95億元。生產縫制機械408萬臺,同比增長7.71%,其中家用縫紉機134萬臺,工業用縫紉機255萬臺。縫制機械及零部件累計出口創匯5.06億美元, 同比增長37.46%。其中出口縫紉機521萬臺, 出口創匯4.45億美元。今年上半年的市場相對于去年來講已經趨于理性發展,這種相對穩定的市場環境更有利于企業安排生產、提高產品質量。
有專家分析說,今后服裝企業可能還將應對更多的變化。因此,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多出口高附加值產品,提高貿易檔次、增加效益,參與更深層次的國際市場競爭將是服裝企業明智的選擇。這對縫制設備行業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一方面服裝企業升級將對縫制設備提出更高的要求。自動化、多功能、省時省力的縫制設備需求將加大,中低檔產品的市場需求下降, 中小企業無疑要面對新一輪優勝劣汰的競爭。此外,在新一輪競爭中,服裝行業還要千方百計地降低生產成本,對設備的選擇將更為慎重和理性,這可能給性價比較高的國產設備帶來機遇,因此企業要抓住機遇,提升產業結構,提高核心競爭力,同時利用各種渠道加大宣傳,擴大影響,樹立品牌形象。
縫制設備行業是一個靠技術和實力說話的行業。無論是生產還是銷售都要受到下游產業的影響。在全力打造核心競爭力的同時,關注服裝產業的一舉一動,以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風云,是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前提。生產企業不能靠政府保護,也不能一味要求下游服裝企業的“理解”,而是要全力以赴苦練“內功”,在競爭中成長壯大,也在競爭中與民族服裝業共同面對挑戰,努力實現成為民族服裝產業支撐的目標。期待在全行業的共同努力下,這一天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