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派服裝二次高潮的助推器
加強設備技術改造 培訓職工職業技能
9月25日下午,由武漢漢派服裝商會和中捷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主辦、武漢遠東縫紉設備有限公司協辦的“服裝企業發展戰略論壇”在武漢舉辦。湖北省和武漢市有關部門的領導與湖北省內500多家知名服裝企業的負責人參加了論壇。
發端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漢派服裝,曾經歷了近十年來由盛轉衰的過程,由最初的200家發展到最高峰時的2000余家,服裝業產值由不足6億元增至60億元。1995年—1997年,漢派服裝迎來第一個發展高峰,隨后又陷入幾年的低谷期。到了2004年,據不完全統計武漢服裝產量又突破3億件,銷售收入達92億元,漢派服裝迎來了“第二次發展高潮”。此次“服裝企業發展戰略論壇”的舉辦,正是漢派服裝保持良好發展勢頭、謀求更大進步的一個重要舉措。
論壇上,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蔣衡杰、北京白領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苗鴻冰分別從行業發展、服裝品牌的國際化戰略、企業經營實踐等角度,對服裝企業的發展方式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論述,并就漢派服裝所面臨的問題,為其把脈問診,開出“治病良方”。
針對武漢服裝行業季節性用工難的問題,蔣衡杰提出,“用工荒”反映了武漢企業職工勞動技能的缺陷。蔣衡杰介紹,在一些發達地區,由于勞動生產率高,同等生產規模的用工數遠低于武漢。沿海服裝廠縫紉衣服時,某道工序最快只需6秒,在武漢則耗時28秒。“同等狀況下與其競爭,武漢企業只能采用人海戰術,當然會覺得人數不夠。”蔣衡杰說,現代服裝行業的生產已非勞動密集型模式,也有科技含量。服裝企業除了加強設備的技術改造外,對職工的技能培訓也不可忽視,只有“軟硬”功夫都強,才能在競爭中占據優勢。
在漢派服裝“第二次發展高潮”中,縫機企業也應發揮重要作用。中捷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瑞元介紹說:"‘論壇’選在武漢舉辦,可以更好地配合國家實施‘中部崛起’的發展戰略,發揮中部地區的綜合優勢,推進漢派服裝的發展,加強企業間橫向經濟聯合,推動武漢城市圈的建設。”作為本次論壇協辦單位的武漢遠東縫紉設備有限公司,則是湖北地區一家具有實力的縫制設備貿易企業,并在縫紉設備行業內推出“4S”專賣店,為湖北服裝業提供了大量精良的機械設備,為漢派服裝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