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女、童裝進軍中國現況
近年來,伴隨著“韓流”的在華風靡,韓國服裝企業也不斷積極進軍中國市場。繼上世紀90年代第一毛織、迪可、衣戀公司等開始進入中國,2000年以后,韓國女裝和童裝企業大有形成進軍熱潮之勢。目前利用自己的品牌進軍中國的韓國企業共有21家,品牌數目達近30種,在進軍世界市場的41種韓國品牌中,占到70%,這足以說明中國已成為韓國紡織服裝的重要消費市場。
進軍中國所為何來
應該說,中國繼續展開的改革開放政策、加人世貿組織以及成功申辦北京奧運會等產生的經濟發展可能性,是刺激韓國廠商前來的強心針和興奮劑。對于本國市場有限的韓國人來說,中國市場之大,且又是近鄰,和中國合作、實現優勢互補是大勢所趨。韓國纖維產業聯合會會長樸成哲明確表示:“目前中國人的購買力不可低估,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亦正在不斷增加。”他也對中國發展和國力的增長充滿信心,認為中國將成為繼美國和日本之后的第三大經濟大國。而更多的韓國業界人士則判斷,再推遲進軍中國,今后更難以獲得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由此,韓國服裝企業進人中國的愿望愈加迫切。
三種方式立體運作
目前,韓國服裝廠商主要以三種方式進軍中國,即直接進軍市場、利用出口許可證和設立生產基地。第一種,即韓商以獨資形式進人中國,此類多為技術水平和產品品質較高的品牌;第二種,以開設連鎖店、專賣店等形式,從商業流通領域進軍中國;第三種,通過在中國尋求合作伙伴,以合資等形式設立生產基地,利用兩國優勢,如韓國較高水平的服裝設計和中國便宜的勞動力和地價,利用開發區的優惠政策等,實現優勢互補。
這三種方式互為補充,隨市場情況的變化和需要而不斷進行變化和調整。1994年進軍中國的韓國第一家女裝企業迫可于1997年在天津設立縫制工廠,2003年上半年,迪可與中國男裝企業羅蒙集團以各一半的比率合資,成立了合資法人羅蒙迪可國際時裝有限公司,推出了女裝‘’XLMS”,在中國及香港分別確保了25家和2家的賣場。1997年登陸中國的“第一毛織”也在中國設立生產工廠,推廣“佳樂喜”和“Rapido”,2002年下半年亮相高爾夫球裝“AStra”。最近,通過中國著名流通企業的出口可證的方式增加,YESHIN PERSONS、BABYRA、SBF.inc等品牌正在積極推進之中。
優勢互補實現雙贏
韓國紡織服裝業水平的日益提高無疑是其進軍中國的優勢所在。與中國品牌和進口品牌相比,進軍中國內需市場的韓國服裝品牌形成比較中高價市場,以此為基礎參與競爭。但目前而言,其銷售規模與各服裝的市場規模所占的比率微不足道,這說明現在是韓國服裝進軍中國的初期階段,處在為今后的成長需追求擴大市場的階段。
然而不可小視的是,除了在服裝款式設計和面料水平方面占有優勢之外,韓國企業進軍中國的一個極大的優勢就是韓文化的先行鋪墊。愈行愈穩的韓流熱風,對于產業效果產生了極其重要的積極作用,為韓貨的進入鋪平了道路。當然,當韓國人在其為市場開拓進行全方位鋪墊的過程中,中國文化也進一步被對方所了解接受。如韓國三星公司為了方便在中國開展業務,就在公司內部成立了中文學習班,對員工進行中文培訓。韓國目前也掀起了學漢語的熱潮。由此及彼,在經濟領域的合作和市場上的雙贏,更為中韓業界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