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更加細分女裝向多品牌發展
女裝作為我國服裝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歷了由手工作坊式的家庭化生產形態,到批量生產,建立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再到形成品牌競爭時期這樣幾個發展階段。可以說,她的發展對我國服裝業整體實力的增強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進入上世紀末的90年代后半期以來,在品牌戰略的思想指導下,出現了許多國內女裝知名品牌。但是現在遇到一個新機遇,就是2005年1月1日進入后配額時代,過去一直限制中國紡織業發展的配額取消了,這對于國內女裝業是一個很好的機遇,同時也帶來非常嚴峻的考驗。中國女裝業還是一個非常年輕的產業,比較脆弱,競爭力還不夠強。
2005年上半年,中國女裝行業發展較快,產銷狀況良好,出口數量和創匯持續增長。中國女裝經過多年發展,已逐漸形成了杭派、粵派、海派、閩派、漢派等幾大派別,區域特征明顯,但絕對優勢品牌尚未形成,是目前競爭較大的行業。女裝市場總體情況是總量供給有余,但有效供給不足,高附加值品牌產品缺乏,產品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地區市場供求矛盾突出,個性化產品價格偏高。未來幾年內,國內女裝市場愈加國際化,中外品牌合作步伐正在加快,許多市場空白點有待開發,經營形式也將不斷成熟完善。
隨著服裝市場國際化進程加快,女裝行業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2005年女裝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將由過去的降價競爭,變成款式、時尚、銷售環境等綜合因素的競爭。企業只有提高服裝市場的綜合競爭能力,才能生存和發展,并在世界服裝生產中取得優勢。在服裝銷售方面,我國女裝市場發展將出現以下三個特點:
服裝產品更加細分化。女性服裝的定位更加明確和細化,適應于18歲以下、18-25歲的年輕女性,25-35歲的青年白領以及35-50歲的高級白領甚至50歲以上的女性都能找到適合自己年齡和職業的著裝。并且,女裝的型號也將根據不同年齡女性的生理特征特得到更進一步的改進。
女裝向多品牌戰略發展。女裝以其緊隨時尚、個性消費的特性,注定了女裝不會是大規模、大批量的產業。因此女裝企業為了滿足不同市場的差異性需求,就會選擇多品牌戰略,如“艾格”擁有的另一品牌“艾格周末”。現在國內杭州女裝企業中,“江南布衣”與法國設計師合作,注冊了一個更為職業化的高端品牌,落戶杭州的職業裝品牌菲妮迪同樣也推出輕松活潑的“迪妮”。
服裝銷售人員更加專業。在服裝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提高服裝銷售人員的業務知識,已經是企業生存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有些國家已經開始選用服裝學院畢業的學生來當銷售人員,一個優秀的銷售人員能給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因為他們懂面料、色彩、搭配、測量等,可以針對不同的消費者推薦相應的服裝款式和色彩,同時他們還可以及時將服裝改進的建議反饋給企業。
根據中華商業信息中心的統計,2005年8月全國重點大型零售企業共銷售女裝789.9萬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8.5%。
全國市場品牌監測情況。領先品牌前三名沒有變化,外資品牌仍具有優勢,艾格蟬聯冠軍,且優勢不斷擴大,市場綜合占有率已經超過5%。ESPRIT和ONLY也牢牢占據著二、三名的位置。以純本月上升3位,成為第四。勁草小幅上升一位,進入前五的行列。哥弟本月表現稍稍有所退步,退至第六位。艾格周末本月也進入前十的行列,排名第七。斯爾麗和紫瀾門兩個老牌產品分列第八和第十位。排名第九的是衣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