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縫老鄭” 生命的寬度和長度一樣韌
- 社區傷逝——心碑)
84歲的他,在歷經所有滄桑后帶著一份心安靜靜離去,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小人物充滿尊嚴的背影。
社區記者吳曉冰
2005年6月5日晚5時,84歲的鄭金鑄在親人的注視下,停止了呼吸。前一天的這個時刻,他還在為自己能夠翻身起床而歡呼雀躍。就算明天就是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活得像模像樣,這對一個前列腺癌晚期的高齡老人來說,艱難超乎想象。主治醫生為此落淚,他說,疾病是老人一生中的最后關口,這一關,他過得很體面。
倘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墓志銘,那么鄭金鑄則用盡自己的一生,做到了眼明心明,絕不糊弄地活著。
鄭金鑄生于山東掖縣的一個小山村。10歲那一年,作為家中長子,鄭金鑄被送到了山東掖縣城里學徒,跟著掌柜的學裁縫。憑著聰明勤奮,不僅很少挨掌柜的喝斥,反而很快成為得意門生。13歲那一年,掌柜帶著他闖關東,最后來到了大連,并開始獨撐門戶。
因為活好,為人周到,這個十幾歲的小掌柜很快出名,且被稱為“裁縫老鄭”。時處抗戰時期,看到日本人對中國人的種種欺凌,“老鄭”也有著他作為小人物的抗爭,給自己國家的人做活精益求精,但日本兵工廠做軍服時,他卻總是能拖則拖、人不知鬼不覺地在細微處耍滑。一次在農村做活,日本兵在追殺一個女八路軍。“老鄭”機靈地讓女八路換上了他為村民做的結婚用的服裝,救了女兵一命。國難當頭,“老鄭”以一個小人物的聰明和微薄之力來表達自己的民族立場。
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在大連市新開路復興里,住著許多錢莊老板和商人,“老鄭”則是他們的家庭裁縫。就是靠著這一雙手,“老鄭”將山東老家的父母及兄弟姐妹全部接來了大連,而自家也有了六個兒女,艱難可想而知。可是,老鄭總是盡力讓子女穿得干凈體面,且讓他們保持每天晨練的習慣,家中來人,如若有孩子不打招呼或不送人下樓,老鄭會粗暴地甩過來一巴掌。而面對父母,老鄭從不說一個不字,他總是與時間賽跑般地孝敬父母。他說,這些是做給自己的良心,也是做給下一代看的。
聰明、暴躁、嚴厲是鄭金鑄留給兄弟姐妹、妻兒子女的印象,只是他們深深知道,這一切的個性都與謀生有關。
上個世紀50年代,公私合營之際,老鄭進了工廠,最大的職務做到車間主任,每月36元5角的工資雖然讓家里開銷總是捉襟見肘,但老鄭自有辦法,帶著孩子掃樹葉為冬日取暖,用多年前剩下的布頭為孩子做新年的衣服,在缺乏詩意的年代,老鄭的心靈手巧讓一家人生活得同別人家一樣苦,但絕不寒酸。老鄭話不多,但艱苦歲月里,他總是告訴家人:會好起來的。這話,是家人的力量,大家都知道19歲開始撐起一個大家的老鄭,是個說到做到的男人。
1979年,小平南巡講話之后,老鄭下海了。他不敢說自己是北方下海經商的第一人,但他的確是一個敢吃螃蟹的人,他要用老手藝讓家人衣食無憂。從此,在天津街、在西崗市場,“裁縫老鄭”再次揚名。從洋服到戲服,再到街頭流行以及老人們喜愛的傳統服式,不再年輕的老鄭總是能夠準確地引導一下時尚,再發揚一下傳統。一把老剪與老尺,一臺飽經風霜的縫紉機,卻在老鄭的手下飛轉出好日子和街頭鮮亮的光景。
1986年,最小的女兒出嫁了,老鄭終于可以歇歇了。他累得來,也閑得住,他永遠衣著光鮮,不在海邊,就在哪個街心花園,哪里新開了大型生活超市,老鄭一定會及時趕去,哪怕只買一縷香菜。看到街頭越來越繽紛的服飾,老鄭不失落,他會打電話告訴唯一一個還在做服裝的女兒:“那衣服真漂亮。”
樂觀時尚讓病魔也不忍流連這位老人,雖癌細胞已擴散至骨盆,但老人居然還有半年之久還在冬泳。所有人都在祝福這位辛勞一生的老人能夠超然,但彌留時分,老人還是留下了最深的牽掛,他希望兒女們能夠永遠團結,親如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