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一根繡花針做成百億大產業
- 山東省文登市,素有“魯繡之鄉”的美譽。這些“魯繡之鄉”,是文登的姑娘媳婦們,拿繡花針一針一線繡出來的。20多年前,這些手工活分散在千家萬戶,規模小,檔次低,在點綴一下生活之外,最多換幾個零花錢。
文登的家紡產業,就從這繡花針起步。
現在規模有多大?去年的數據是:全市工藝家紡業銷售收入108.7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7%;利稅11.4億元,出口額4億多美元,從業人員13萬人,成為全市五大支柱產業之一。由此,文登成為全國惟一的“中國工藝家紡名城”。
實在了不得,但文登市還不滿足。他們的目標是,在近年來家紡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的基礎上,再加一把勁,拉長產業鏈,做大家紡產業,到2007年,銷售收入達到250億元,再用三年時間,達到500億元。
文登這根繡花針,真像孫悟空的金箍棒,變成了文登經濟越來越粗壯的擎天柱。
從手工到機器:實現集群式發展
據《文登市志》記載,清代以前,境內婦女運用多種技法,在衣裙、被褥、枕頭、肚兜、轎衣上刺繡各種美麗圖案。后來,隨著西歐刺繡、抽紗工藝的傳入,傳統技法與西方工藝相結合,創出了獨特的刺繡風格———文登魯繡。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魯繡技藝已在民間廣為流傳,幾乎遍及所有鄉村。繡花女手工制作一件像樣的繡品多則一年,少則三五個月。因此,前后上百年,文登魯繡總是那副老面孔,小打小鬧,一直沒形成像模像樣的產業。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給文登“魯繡”帶來了發展的新契機。1981年,時任文登縣工業局副局長的李國賢走馬上任繡品廠廠長。她帶領36名職工,利用兩臺破舊縫紉機,率先在同行業中開始了由手繡到機繡的試驗。
從手工到機繡,是一次歷史性的突破。
假如沒有這次突破,文登“魯繡”將像大量的民間手工藝一樣,漸漸衰落,甚至消亡在歷史長河中。
李國賢用兩臺縫紉機,從民間工藝中拓出了一個大產業。技術的突破搭上了改革開放的順風,小小繡品廠奇跡般地膨脹起來,逐漸發展到8個分公司、兩個合資公司,形成了實力強大的云龍繡品集團。近年來,云龍集團瞄準本地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的勞動力資源,大力發展廠外加工點,興辦廠外廠。目前,云龍集團已設立加工點100多個,加工廠10多個,兩萬多農家姑娘從這里獲得了穩定的收入,企業年銷售收入過5億元,出口創匯5000萬美元,成了全國最大的出口抽紗品生產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