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品談判成功給河南帶來什么
利好消息營造嶄新機遇
半年來,我們談論的話題一直圍繞著中美紡織品貿易談判,如今塵埃落定,無論是對紡織品生產企業還是出口企業來說,都是個好兆頭。”昨天晚上,在接通我省一知名紡織品進出口公司負責人的電話后,對方稱,“河南紡織企業一定不能浪費了這三年時光,這是個嶄新的機遇,不可復制。
”
今年1月1日起,我國進入紡織品無配額的自由貿易時代,然而,作為我省繼有色金屬和機電產品之后的第3大類出口創匯商品,紡織品并沒有像此前業界預測的那樣,找到了大發展的契機。以今年前5個月為例,我省紡織品累計出口2.62億美元,微增8.3%,與全省同期41.6%的出口增速形成較大反差。而上半年的出口分析也表明,紡織品出口的比重在下降。雖然幾天前剛剛結束的第98屆廣交會上,紡織品出口仍然占了“大頭”,但這主要得益于紡織品出口企業適時調整出口重點區域。貿易摩擦,特別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國家設限,對我省紡織品出口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昨天,歷時半年、經過七輪會談終于落定塵埃的中美紡織品貿易談判,無疑給像河南這樣的紡織品出口大省帶來一次難得的發展契機。
首先受益的是我省紡織企業。由于企業迫于出口壓力而爭相出口,美國設限的7種產品中,在今年上半年就有4種用完了全年配額。在這7種產品中,河南企業出口也占有相當比例。而此次中美紡織品貿易談判的成功,無疑給面臨窘境的企業帶來了好消息。
談判成功還很可能給我省紡織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如今在“外患”消除的情況下,品牌知名度高、產品競爭力強的沿海紡企必然會將目光瞄向土地價格、勞動力成本相對低廉,能源充足,同時具有良好的紡織產業基礎的河南。這對“大而不強”的河南紡織來說,無疑是個有力的補充和促進。可能因此獲益的還有從事棉花種植的農民。
“苦練內功”當成企業首選
“中美就紡織品出口達成了協議,河南紡織工業一定要抓住這一機遇,改變目前大而不強的現狀,通過深加工來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盡快扭轉過于依賴初級產品出口的局面。”河南紡織信息學會秘書長李秀明說。
曾經是全國六大紡織工業基地之一的河南,目前陷入了“大而不強”的困局之中:一方面,紡織工業在原有基礎上快速發展,去年主要產品產量位居全國第三;但另一方面,由于產品檔次和附加值不高,沒有強勢品牌和強大的核心競爭力,出口交貨值與所占市場份額,均與我省的經濟總量不相適應。
目前我省紗錠總數為800萬枚,居全國第三位,紡織行業就業人數達30多萬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生產紗62.24萬噸、布7.73億米、服裝9924萬件,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22.23%、13.51%和64.08%,生產化纖18.57萬噸,同比下降11.7%。盡管上半年全省紡織企業完成出口交貨值20億元,同比增長2.18%,但比全國平均增幅的22.08%還低19.9個百分點。
李秀明介紹說,我省出口的紡織品主要以低附加值的棉紡織品為主,國外配額限制雖不會對我省產生較大的直接影響,但通過產業鏈也會對我省紡織工業的發展產生較大阻力。
當前我省出口排名前5位的產品主要包括家庭用織物制品、棉機織物、合成纖維長絲紗線、男裝、女裝。從結構來看,出口產品中多為附加值較低的初級原料品,產品可替代性強,抗風險能力較差,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較弱,一直以來主要通過粗放的外貿增長方式,依靠勞動力價格、犧牲過量初級生產要素來贏得國際市場的青睞。
李秀明說:“企業一定要苦練內功,只有通過搞產品深加工,增加附加值,才能避免更多的利潤被后面環節的加工商收入囊中,也才能提高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