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襪都”美名天下揚
- 大唐是西施故里浙江諸暨的一個小鎮,如今這里卻是名副其實的“國際襪都”,年產襪子90億雙,產值達140億元,全世界每三雙襪子就有一雙產自大唐,大唐襪業在全國市場的占有率更高達65%。
企業成為沃爾瑪供貨商
這些年,大唐不缺乏關注的目光。一個既無原料也無產業基礎的小鎮,憑“零資源”創業,以千家萬戶組成流水線的生產方式,成為“塊狀經濟”的代表。就連美、英、法等國的記者也前來探個究竟。美國《洛杉磯時報》記者在采訪這里后,回去寫了大塊文章。
文中說,中國的大唐鎮在與自詡為“世界襪都”的美國佩恩堡鎮的競爭中占據上風。年輕的大唐鎮黨委書記樓建明自豪地說:“‘國際襪都’不是我們自封的,你看,美國人都替我們這么宣傳!”
大名上了《洛杉磯時報》的鐘小龍的故事,是很多大唐故事的縮影:15歲時,他用手動襪機織起了襪子,是當地第一批襪業經營者。經過慢慢積累,現在他的三星襪業公司已經擁有250臺機器,包括發放訂單外加工,每天可向客戶提供15萬雙襪子。
三星襪業公司又有個特殊背景:它是全球最大零售商沃爾瑪公司的供貨商,美國的沃爾瑪商店里也有它生產的厚底襪。它還向英國沃爾瑪公司提供了樣品,不久,或許那里也將出現這個中國小鎮生產的襪子。
《洛杉磯時報》這篇題為《中國的戰略使它在襪都之戰中占據上風》的文章,被《參考消息》轉載后,大唐人才知道這回事。文章比較了大唐和美國小鎮佩恩堡——后者從1907年開始生產襪子,一度以世界上每8雙襪子中就有一雙產自佩恩堡自夸。它同樣是沃爾瑪的供貨商。但最終,以三星襪業公司為代表的中國襪子,用同樣質量,但每雙成本只有27美分成本的厚底襪,打敗了佩恩堡每雙41美分的襪子。文章說,大唐“對產業集群化的利用是美國完全不能望其項背的”。
危機正好成為一個機遇
去年10月,美國對中國進口的襪子實行配額限制,歐盟同時表示對中國紡織品進口高度關注,襪子出口頓時陰云密布,前途莫測,很多人擔心,這會給大唐致命一擊,制襪產業很可能一蹶不振。
對“襪子摩擦”,大唐鎮黨委書記樓建明坦言壓力很大。
樓建明說,限制了數量,就要靠質量。之前,塊狀經濟的整體質量難提升,一直是政府一個頭疼的問題。由于個體經濟自由分散、逐利性強等因素,政府很難進行有效引導。在大唐,提升產業內涵,增加產品附加值的口號喊了多年,卻一直沒有明顯成效。在眼前有利可圖時,很難要求小企業具備長遠的眼光。
這場危機,恰恰成為一個機遇。半年來,一場變革正在不動聲色而緊鑼密鼓地展開。
比如加快開拓日、韓、歐等地的境外市場,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利潤空間,求質不求量,以實現雙贏;引導企業到境外設點,規避貿易壁壘,提升企業競爭力,加強ISO9000、ISO14000、紡織品綠色環保認證等各種專業體系的認證工作;建立預警機制,爭取各方支持,主動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等等。
貿易摩擦的壓力之下,原本困難的改革進行得意外順利。措施的落實,首先靠一些龍頭企業的帶動。它們直接與各小生產商打交道,發放訂單,回收生產出來的襪子。它們要求的質量標準,會成為全鎮的工藝標準。
“近年的貿易爭端一直是壓力,要解決,最終靠走高檔路線。我們正在鼓勵和引導企業盡快提升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別人用數量來設置壁壘,我們可以用提高產品附加值的辦法出口高檔襪子,減少數量,卻取得同樣效益;另外,要在生產工藝上進一步提高,采取環保印染等工藝,未雨綢繆,不在未來的綠色壁壘之戰中落敗。”樓建明說。小小一鎮,小小一雙襪子,全鎮每年的科技投入達到15億元以上。
日本大企業也來設廠
這場變革,帶來的結果并不是高成本。高質量下的低成本,才是大唐變革的根本。這樣做的現實基礎,就是大唐的產業鏈優勢,即《洛杉磯時報》所驚呼的“產業集群化”。
襪業市場是集群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大唐襪子的展示窗口和獲取訂單的場所。
襪業市場周圍是一排排的門面房,這是另一個組成部分:提供各類配套原材料——大到棉紗等主材料,小到一根別針一段尼龍繩,都能在這里找到。這些原料離工廠的路程不會超過15分鐘。附近大小村落里,各類配套廠房,印染、定型、機修等等,星羅棋布穿插其中。全鎮還有5個研發中心,對襪子的各道工藝設計等環節進行研究提升。鎮里還開通了“大唐襪業網”,每年舉行“襪業節”,開拓新的銷售渠道。
大唐全鎮就是一個功能齊全的“大工廠”,由無數小工廠集群而成。樓建明說:“從原料到生產,就像從前門到后門。那些附加費用,如運輸、包裝等等,在這里全部可以省略。這是一條由集群經濟形成的特殊產業鏈。”
這個鎮正在做的努力,就是進一步延長自己的產業鏈,向上端要效益。本來原材料都來自外地,現在鎮上的幾個大企業正以上億元的投資,自行開發生產高檔輕紡原料產品,產品迅速被市場采用吸收。集聚效應不僅僅體現在周邊一些地區的加入。國外的襪業巨頭也來到大唐。
今年1月,日本最大的襪子生產企業米田株式會社到大唐投資設廠。而日本最大的襪子采購企業富助公司,早就把襪業采購中心放在了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