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產中國名牌何日搏擊海外
近日省質監局發布的《浙江省名牌產品發展報告》中指出,我省2/3左右的名牌產品生產企業出口的產品貼的是國外品牌,雖然貼牌出口減少了國際市場的開拓成本,但缺乏自主品牌,只能處于產業鏈、價值鏈的低端,賺取微薄的加工費、辛苦錢,產品的大部分利潤都落在了中間商和經銷商手中。
現狀:浙江名牌企業有軟肋
有人預言,在未來30年中,超級營銷集團將會壟斷60%以上的市場,而能夠順利進入這些市場的必然是品牌產品。對企業而言,為迎合未來消費需求和市場營銷體系的變革,在未來的市場中取得優勢,必須擁有自己的強勢品牌。
我省自1992年實施名牌戰略以來,經過13年的發展,已擁有中國名牌139個,占全國952個名牌總數的15%,位居全國各省第二;浙江名牌產品已發展到1039個。據測算,2004年浙江名牌產品生產企業對全省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12.12%,拉動工業經濟增長5.53%。
然而,浙江中國名牌卻面臨著墻內開花墻外香,國內市場認可度不高的尷尬局面。有些浙產中國名牌產品的技術水平已經達到或超過國際先進水平,成為國際名牌產品和采購集團的指定供應商,卻不被國內企業,尤其是省內企業所接受。“飛躍”、“寶石”,是我省獲得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的工業縫紉機品牌,但在我省一般規模的紡織服裝企業里,卻難以尋覓到它們的蹤影。
在不久前舉行的全省品牌建設工作交流大會上,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瞿素芬指出,在創建名牌過程中,浙江企業與世界品牌企業以及廣東等地企業的最大差距,是市場理念缺失和市場運作能力不足。
“廣東企業對市場研究得早,研究得深,以美的、TCL等為主的一批企業,以自己的品牌占領市場,以自己的品牌勢力來進行市場運作,實現對資源和產業鏈的整合。浙江企業喜歡做買賣,而不愿做市場。浙江產品品質不比廣東差,但廣東總體品牌形象比浙江好。”瞿素芬分析說。
觀點:名牌期待市場化運作
品牌已經成為世界市場的通用語言,國際知名品牌憑借其技術和營銷優勢,早已在世界主流市場樹立了品牌的知名度,在品牌經濟中占據了有利地位。有關資料顯示,美國占有世界著名品牌總量的57%,歐盟占有35%,日本為7%,分列世界前三位。
在不久前結束的廣交會上,參展的品牌企業已多達600多家,品牌展位已占總數的14%。在品牌展區,美的、科龍、格蘭仕以及康寶、萬和、港豐、新寶等7家廣東順德品牌企業可謂“地勢顯赫”,大賺人氣、財氣。
以中國空調業為例,上世紀90年代,眾多中國企業開始有實力與空調國際軍團抗衡中國市場。多年來,“美的”一直在營造一種品牌規模效應。如一方面通過自身的發展與并購擴大產能,打造專業制冷帝國版圖,一方面與外資全面合作,提升產品技術實力,同時借助“節能普及運動”等終端互動形式,為消費者提供他們切實需要的產品技術指導與服務,而這一切的有效整合,極大地體現了品牌的規模效應。
這種利用“中國名牌”之稱,根據市場消費環境變化,極力推銷、提升品牌形象,從而發揮“中國名牌”最大價值的現象,在浙江的中國名牌企業中卻十分少見。這也是浙江中國名牌企業的品牌價值不夠顯著,名牌的社會公認度較低的重要原因。
在提到目前我省實施名牌戰略中存在的問題時,瞿素芬說,目前浙江省一些名牌企業存在著“名牌到手、終身享用”的思想,對如何維護品牌、提升品牌、經營品牌缺乏戰略把握。對于逐漸浮出水面的“名牌大省”浙江而言,空有“中國名牌”之名而難有市場效應,已經成為名牌戰略中的軟肋。酒香還需勤吆喝,“成名”之后尚需“播名”,浙產“中國名牌”呼喚市場化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