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早期的縫紉機產業發展狀況
- 兄弟單線鏈式釘扣機古董機
亞洲縫紉機產業起步要比歐美晚很多。大致在20世紀初期,主要受歐美進口的影響,日本的縫紉機產業從商貿和維修起步,之后又引進了歐美的技術,開始擁有自己的縫紉機制造業,不斷發展成為今天亞洲,乃至世界縫紉機生產大國。
1853年,美國人裴利率東印度艦隊到日本戶灣,要求開放港口,未果。第二年,裴利為打開日本口岸,來到日本橫濱拜訪德川家定將軍,并將縫紉機作為一件禮品送給德川家定將軍的夫人,這部縫紉機就是美國最早進入日本的縫紉機。這一縫紉機當時沒有名字,日本人稱它為"縫道具"。
1860年,日本與美國簽訂《日美通商條約》的赴美代表團在夏威夷島看到美國婦女操作的縫紉機,感到十分驚奇。在《美行日記》中對縫紉機有這樣的描述:"……一臺機器高3尺,長1.5~1.6尺,有1尺左右寬的臺板,臺面上裝有縫具,下面有一個可踩動的輪子,縫者在機前坐下,雙腳踩動腳輪,臺面上針線運動,縫紉飛速進行。"
日本明治年間,幕府從國外引進縫紉機,當時日本沒有人會使用。東京大學的教官遠藤辰三郎在報上刊登了一則廣告:"西洋新式縫物器械,用法傳習并二仕立物之事",計劃舉辦學習班,請外國人來橫濱講課,以推廣縫紉機的應用。此廣告可看出日本政府在明治維新后對新事物的重視。
縫紉機大批量正式進入日本是在1900年。早年日本縫紉機生產銷售廠商有兄弟、飛馬、大和等。1907年,有人發明了使用花模凸輪,形成鋸齒形線跡的縫紉機,并取得專利,但未形成批量生產能力。
1908年,安井創立"安井縫紉機商會",這是日本最早銷售縫紉機的商店之一。20世紀20年代,"安井縫紉機商會"主要生產制草帽用的昭三式環縫縫紉機,30年代開始生產家用縫紉機和工業用縫紉機,至今仍是日本幾大縫紉機制造企業之一。大和公司是近藤萬治郎于1927年創辦的,當時是以進口和銷售縫紉機為主,并在1951年正式生產出了三線包縫機。
由此可見,日本縫紉機制造業起步于20世紀20年代。當時,日本民用機械沒有得到充分發展,也只能生產一些簡易的縫紉機,如草帽機等,但是積累了大量的精密加工技術。日本縫紉機技術真正的大發展還是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日本國內經濟復興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美國出口日本服裝需求的增加使服裝產業得以發展,一些軍工企業改為生產民用品,如JUKI(重機)工業株式會社、松樹縫紉機制造公司等,使縫紉機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在政府的資助下,日本開始生產廉價的家用縫紉機,銷往世界各國,年產10萬臺左右。到了五、六十年代,引進歐美先進技術,開始生產家用多功能縫紉機,之后又生產電子、電腦家用縫紉機,產量逐步上升,并逐漸確立了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