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服裝大而不強弱在品牌
- 中國是服裝生產大國,而一直以來,廣東都是國內服裝生產的領頭羊,頭頂服裝大省的光環,2004年,廣東服裝占全國服裝生產總量的26.38%。但從服裝發展的整體看,廣東服裝卻始終未能擺脫弱、散的局面,缺乏名牌產品成為廣東服裝產業的致命傷。截至目前,偌大的廣東服裝行業沒有一個中國馳名商標。
是什么原因導致廣東形成了“產業強、品牌弱”的現狀?廣東省所處的地理環境、經營者的觀念和品牌經營型人才的缺乏是重要原因。
由于地理位置緊鄰香港,隨著香港貿易的發展,廣東成為我國改革開放最早的受益地區,同其他地區相比,廣東服裝產業化的發展規模大,經營模式先進。但在經營思路上,廣東企業一開始就采取了跟風的方式,并憑借產量大、成本低而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其結果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具備了相當的資金和實力后,企業家們卻安于現狀,不愿承擔創立品牌的風險。有資料顯示,珠三角地區服裝企業中創立10年始終從事加工、貼牌貿易的企業主90%為廣東籍人士,而在廣州、深圳兩地近5年來所創立的服裝品牌貿易型企業中,約有75%的企業主為非廣東籍人士。
廣東服裝企業品牌經營型人才的缺乏也相當嚴重。一項對廣東服裝企業2002年~2004年企業管理者的專項調查顯示,廣東服裝企業中高層管理者中實戰型人才的比例高達78%。也就是說,廣東地區大多數服裝企業的中高層管理者更注重市場的經驗判斷與專業操作技能,對于產業的未來發展與品牌化經營的戰略掌握較少。正因如此,廣東地區服裝品牌企業大多為中小規模,雖然經營效益尚可,但發展動力不足。
從服裝行業發展的大趨勢看,靠低價貼牌加工以量取勝的路只會越走越窄。相反,走自主創新品牌的發展之路,雖然前期需承擔較大風險,但經營一旦走上正軌,企業就可獲得可觀的產品附加值。因此,廣東要完成從服裝大省到服裝強省的蛻變,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和經營體系。實戰型人才是企業現實發展與實際應用的核心人才,而品牌經營型人才則是企業與品牌未來發展的指導者與規劃者,二者應合理搭配,相互支撐,為企業的未來發展提供戰略支持,使企業跳出簡單利益劃分的經營思路,形成長期而穩步的品牌發展觀,并制定相應的發展計劃。
二是要注重品牌的個性化經營。目前,大多數廣東服裝品牌只有屬性定位(如男士西裝、大眾休閑裝等),而對消費定位卻含混不清。在未來的服飾品牌發展中,無論是中低檔商品還是高檔精品,廣東服裝必須提高品牌的個性化含量,因為對品牌個性化的豐富與完善,是保持品牌與企業在市場中長久競爭力與發展力的核心。
三是要建立與完善授權型區域經營體系。所謂授權型區域經營體系,即是將部分財務權與人力資源管理權下放,通過下游分公司分擔企業總部在品牌管理上的責任,拉近品牌經營決策者與市場終端的距離,以便快速掌握市場動態,進行布局。利用更多區域優秀人才的建議與信息反饋,提高企業總部的反應機制,這就是所謂的“借力機制”。
四是要建立以市場為核心的營銷、管理與服務體系。所謂“決勝終端”,不僅僅體現在營銷終端的銷售量中,還體現在哪個品牌能夠在服務終端表現得更加自如,更能夠體現品牌自有的文化與風格。這就要求企業必須以市場為核心,通過完善的營銷、管理與服務體系,將品牌的文化、風格通過細膩的手法,使終端消費者能夠感受與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