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亞洲國際紡織機械展看亞紡機市場
- 今年10月份于新加坡舉行的第二屆亞洲國際紡織機械展(ITMA Asia 2005),共吸引了來自50多個經濟體的851家公司參展,展出面積達11萬平方米,規模比上屆擴大了25%。這顯示國際紡織機械業者越來越重視亞洲市場商機。
這次展會大規模地匯集領導全球紡機制造業的著名廠家,在851家參展商中,歐洲的展商幾乎占了總數的一半。德國、意大利和瑞士的廠商都以組團形式參展,其參展面積分列前三位,都超過了5000平方米,參展的主要設備有紡紗、印染、編織和針織機械。特別是一些企業還開發了針對亞洲市場的裝備。
本屆展會之所以受到歐洲紡機廠商的重視,是由于亞洲在全球紡織工業中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全球紡織產業向亞洲地區的不斷轉移,中國聯同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紡織品產量,占了亞洲紡織品總產量的80%。據國外有關資料統計,去年,在所有紡絲機的貨運裝載中,亞洲占了92%;無紡布織機的貨運裝載,亞洲占了88%;編織機占69%。
本屆展會是配額制度取消后的第一個國際大型紡織機械展,取消配額的利好原因促使國際尤其是亞洲市場呈現出快速提升的發展趨勢。因此,由于產品水平的整體提高以及國際市場需求的增長,使得對各類紡機產品的需求都有所增長。與上屆相比,本屆展會來自南亞(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斯里蘭卡)的參觀人數增加了50%。由于對高質量和新技術的追求,亞洲市場的重要性將進一步得以提升。特別是一些國家的紡織產業面臨著設備更新和技術水平的提高,這一兆頭已經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家得以體現。
業內專家分析,中國對紡織品機械的需求仍然十分強勁,對紡織工業的投資也非常龐大;印度和巴基斯坦預期會有更長遠的發展,而其他的亞洲國家如印尼、泰國和馬來西亞將快速的進入市場成為競爭者;韓國紡織業經歷亞洲金融風暴侵襲后重整,近兩年來維持穩定的生產與出口;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的成衣業則在追求國際品位、塑造品牌個性、注重經營質量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這些因素都促成亞洲對紡織機械需求的增長。
由于中國同歐美之間紡織品貿易糾紛,印度和巴基斯坦正迅速抓住機遇填補市場。本屆展會上,印度的參觀者比2001年有了70%,數千家印度紡織制造商,協會和政府官員,經銷商和代理商,在展會觀眾中形成最大的組織。這也反映出它的紡織工業正在迅速發展。歐洲紡機廠商一直關注著這一市場苗頭,他們對亞洲市場充滿信心。
近十幾年來,中國一直是國際紡機市場的重要進口國,中國紡織規模的強勁擴張,也拉動了對國際紡機市場的需求。本屆展會,中國參展的紡機企業從上屆的20多家發展到本屆的60多家,增加了將近3倍。這表明中國紡機產業在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同時,已開始大膽走出去,步入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