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企業并購德國工廠現象探究:并購后如何"拿來"
編者按: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核心是再創新。只有再創新,才能真正“拿來”,實現新飛躍。
做好“再創新”,要夯實基礎,選擇最佳路徑充分消化吸收國外同行的優勢;做好“再創新”,要敢于突破,把握發展方向,在原有模式上融入新技術、研發新產品;做好“再創新”,更要融會貫通,最終使企業形成一套不斷激發自主創新的新體系。本文報道的上海這些企業在成為國際買家后,正努力實踐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過程,并開始有所收獲。
前不久,漢諾威舉行全球最大國際機床展,百年老品牌沃倫貝格的展臺上出現新“面孔”——— CK61160數控車床,它“心靈手巧”,精細加工著復雜的葉輪,令不少參觀者駐足觀看。
一打聽,它的“新主人”在中國,是上海明精機床公司。“這是吸收了沃倫貝格的主導技術,按我國市場的實際要求研發的新產品”,明精公司負責人介紹說。
孵化新產品,僅僅是一個縮影。近年來,明精機床、新時達、上工股份、華盛集團等大膽并購德國企業,演繹著“拿來主義”的新故事。
不當“徒弟”,改做“主人”
對于沃倫貝格而言,上海機床企業曾一直當“徒弟”。
沃倫貝格公司是德國著名數控機床生產廠,在大型車銑床的制造上技術雄厚,擁有 10多項專利,上海機床企業在上世紀 70年代末開始即與沃倫貝格合作,引進其 V1000車床定牌生產,這一干就是 20多年。“徒弟”當久了,對于核心技術,依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包括明精機床等上海機床企業,自身產品都在中低端市場競爭。
沒想到,到了 21世紀初,“徒弟”也快當不成了。由于當地市場的蕭條和企業本身的原因,沃倫貝格陷入困境,急于尋找新的投資方。這時,明精機床公司算了一筆賬:與其引進其他公司的新技術,繼續做別人的“徒弟”,還不如抓住機會,收購沃倫貝格公司,成為它的主人。
經過近 2年的跟蹤談判,明精機床公司收購沃倫貝格 53.6%的股份,新成立的技術公司注冊資本 60萬歐元。這樣一來,明精公司花費不大,就成為沃倫貝格諸多專利技術的新主人。要知道,在以往,沃倫貝格在中國市場轉讓一項專利就要價 30萬歐元。
一下子,明精公司在大型臥式車銑床和加工中心技術方面居于國際領先地位,如今,他們在這一基礎上的每次創新,都成為市場上“人無我有”的撒手锏。
點評:引進技術或合資生產,是國內企業消化吸收國外技術的常見方式,但這一基礎上的再創新往往也受到局限。抓住機會,實現跨國并購,本身既是消化吸收路徑上的創新,也更加掌握了技術發展和創新的主動權。
不全套照搬,大膽突破
新拿來主義,絕不是全套照搬。
上工股份原有一個 GC8800高速平縫機產品,使用過程中總是出現漏油、嗓音大、縫紉性能不佳等問題。去年,上工股份以 1700萬歐元的代價收購世界排名第三的工業縫制設備制造———德國 DA。
收購后不久,上工請德國 DA專家過來“會診”, GC8800被診斷出了十幾個制造缺陷。
缺陷找到了,上工研發人員請來德國專家共同研發,對癥下藥,將德國精致的外觀設計、嚴謹的部件磨合、苛刻的零件篩選等一系列操作方法與制造技術嫁接到原有的產品上,創新出了一個全新的 SG8900機型,經反復測試,基本達到 DA德國本部制造的水平。
變化就這么鮮明。原來的 GC8800機型, DA說什么也不肯通過自己的銷售渠道銷往歐美,覺得“這樣的產品,賣一次再不會有回頭客”;如今的 SG8900機型, DA主動提出大量銷往歐美,估計價格比以往上工產品的出口價格提高 50%,德國人還要為它貼上代表世界工縫機最高品質的“ DA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