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小明:責任成就未來 愛心創造成功
- 新華網浙江頻道12月6日電 阮小明,1967年生,臺州人,寶石縫紉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臺州市青年企業家協會會長,臺州市商標(品牌)協會會長,臺州市慈善總會副會長。
在10年的企業創辦歷程中,把寶石從一個小作坊發展成以工業縫紉機為核心,涉及電子、鑄造、包裝機械等產業的企業。2005年銷售預計超過10億。
阮小明本人也從一個初中文化的“泥腿子”成長為全國優秀企業家。在前不久剛剛評出的“2005年度新臺商風云人物”中,阮小明是年紀最輕也是惟一一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創業的人。
功夫一
品牌發展離不開區域
主持人:在您開始創業的時候,沿海一帶的縫紉機生產技術已經很成熟了,也有很多生產縫紉機的企業,為什么您的企業能在短短幾年內取得這么大的成功?僅僅靠吃苦恐怕并不是您成功的惟一因素,還有何制勝法寶?
阮:我覺得大家對縫紉機的認識都不太深,這點很遺憾。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請大家想想,為什么這幾年杭州女裝發展得這么厲害?為什么城市里服裝可以成為靚麗的風景?這些服裝又是怎么生產出來的?這里,就一定要談到我們的特種工業縫紉機。過去,縫紉機是傳統的三大件之一,是要憑票買的。
現在的縫紉機不是過去傳統的那種概念,分工很細的。大家一定要把過去的家用縫紉機和現在的特種工業縫紉機分開來想,現在做內衣、皮鞋、襯衫、西裝、針織品、羊毛衫、牛仔褲都有各自專業的縫紉機,現代的特種工業縫紉機是科技含量很高的產品。臺州的家用縫紉機發展較早,但早期也就是幫上海的一些牌子加工,貼牌生產。而整個中國的特種工業縫紉機真正開始發展也是從1998年開始的。
我們碰到了中國服裝工業的大發展。到現在為止,中國的服裝加工業全世界都有名了,對特種工業縫紉機的需求越來越大。現在都是成衣加工一體化,而特種工業縫紉機也是根據服裝面料、款式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創新的。現在衣服上這么漂亮的加工工藝、裝飾工藝是怎么做出來的,大家想都想不到的。就是靠特種工業縫紉機。歡迎大家去我們的品牌中心參觀,去看看。
主持人:那么,是不是說寶石的成功和產業集群還是有很大關系的?
阮:品牌的發展離不開它的區域,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縫紉機廠倒閉,這恰恰說明這個行業存在著很大的市場,說明這個行業競爭厲害。如果一個公司很長時間內既不倒閉,也不壯大,就說明它的這個行業競爭不大,市場也不大。
為什么“寶石”現在能成為世界名牌,就是因為我們現在有非常良好的競爭環境,讓我們和同行之間有很多良好的合作、學習機會,我們要把同行中的佼佼者當成標桿性企業,學習它的品牌,它的服務,找到和它之間的差距,不斷向他們學習,使我們的品牌走得更高更遠。
功夫二
學習、不斷學習
嘉賓:還有一些什么樣的原因?
阮:我認為做事情就在于功夫,為了能強身健體,創業前我找過很多師傅學習過功夫,師傅告訴我,學功夫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從基本功練起。
通過練功夫,我得出體會———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毅力。成功是不能憑空變出來的。有些現在成功的人,表面上看起來很風光,但背后的辛酸和艱苦是你們想不到的。做品牌也是同樣的,功夫下得多深,決定你的品牌走得多遠。如果你自身想要有發展,就必須下功夫。
做品牌不是只做一年兩年的,品牌是要做百年的。寶石現在只有十年的發展過程,所以我們必須有危機感。而寶石的功夫,就在于虛心學習。
主持人:您和寶石又是怎么樣學習的呢?
阮:我們的社會現在是學習的社會,做事情光停留在面上是不行的。以前大家都說我的面相不好,現在又都說我好了。
在我的辦公室墻上就有兩句話“梅花寒里開,成功苦中來”。我覺得你做事情有沒有興趣、想不想改變自己很重要。生活太安逸、太休閑了,時間久了人就會放松。
你們去臺州看看,那里每個人都很有競爭意識的,每天像打仗一樣,很有危機感的。我認為做人“因學習得快樂,以學習求進步”。要學會在痛苦中尋找自己的快樂。我就是在工作中成就自己的快樂。有了目標,做任何事情都會有動力。人的心態決定一切。
功夫三
嘉賓:寶石的價值觀“以人品制造精品”令人印象深刻,是不是也和您所提到的學習有關?人品是不是也是學習的一部分?
阮:我的企業這么大,不是只靠我一個人,是要靠我們整個團隊。外面的人可能只看到阮小明,沒看到我背后的整個團隊。“以人品制造精品”就是要做好人,出精品,興企業。因為這個時候企業的發展并不是簡單的靠擰或是捆,企業的發展不是一切簡單地聽老總的安排就可以了,是要讓每個工人從不自覺的工作轉變到自覺的工作。品牌的背后就是“以人品制造精品”。
文化最重要還是體現在人的行為上,要特別強調行為,而不是表象的一些東西,像企業形象畫冊、“寶石之歌”之類的,最重要的還是員工個人的行為。每個企業要有自己的積累過程,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模式,要尊重自己的實際情況。
嘉賓:文化還包含哪些呢?
阮:同時,我們逐步建立了一系列工作規范、管理制度、接待制度,促使全公司從上到下形成了嚴格執行各種制度的氣氛。這些,都體現在“制度高于總經理”這句高懸墻上的格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