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童裝產業得了品牌“貧血”癥
近日,中國童裝名鎮佛山環市在北京舉辦了一場“可趣·可奇”童裝流行趨勢發布秀,引起業界的廣泛關注。一些專家指出:發達國家每年至少兩次發布童裝流行趨勢,專業童裝書刊和童裝設計名師均有相對成熟的市場需求,而國內幾乎沒有專業童裝研究機構,對國內外市場的童裝流行色、流行款式沒有專業趨勢發布。童裝設計缺乏對兒童生理特點的研究,設計與市場脫節,市場信息不暢,造成我國童裝品牌出現“貧血”癥狀。清華美院博士生導師李當岐分析指出:中國服裝企業下一步發展中的最大問題,就是勞動者自身素質的相對低下,尤其是一些企業家自身素質存在缺陷,從而制約了這個行業整體水平的提高。
權威部門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童裝市場約70%是無品牌競爭,20%是進口品牌童裝,國內品牌僅為10%。由于品質、款式等方面的欠缺,國產童裝零售價遠遠低于進口童裝,進口品牌童裝比國產品牌童裝價格普遍高出50%,有的甚至高達10倍以上。國產品牌童裝在自家市場里競爭無力的現象,已經引起業內人士的高度關注。
童裝消費日趨品牌化
長期以來,國內童裝產業由于品牌機制的“先天不足”,一直是服裝行業中的弱勢品類。全國童裝企業數量不到全國服裝企業總數的10%,童裝產量僅占全國服裝總產量的6%左右。占全國童裝產值三分天下的童裝名鎮佛山,已在國內童裝產業中呈領先之勢,這里聚集大小童裝企業2300多家,年產值35億元。即使是童裝產業的龍頭老大,佛山童裝依然存在諸多隱憂。佛山環市童服行業協會秘書長祝文欣指出:據我們調研顯示,目前國內尚未出現一個真正成熟的童裝品牌。
伴隨著中國童裝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和消費的日趨成熟,越來越多的經營者將發展的目光放在了童裝這一投資風險小、見效快的產業上。縱觀中國童裝高檔市場,強勢童裝品牌幾乎被國外和港臺品牌壟斷,絕大多數國內童裝產品群居于中、低檔市場。中國有3億兒童,每年還要增加1000萬個新生兒,從消費市場看是個不折不扣的童裝需求“大國”,但從本土童裝品牌來看,卻實實在在是個品牌“小國”。全國約有4000多家童裝企業(包括獨資及合資企業),只有不足5%的企業在市場上有品牌產品供應。在國內市場上,能深入人心、持續發展的本土童裝品牌寥寥無幾。至今,沒有一個本土童裝品牌能在國際市場上叫得響。
國產童裝呼喚品牌文化升級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童裝產業得到了極大發展。但童裝產業依然存在著品牌缺乏競爭力、產品結構不合理、設計落后、價格偏高等諸多制約性因素。缺乏文化內涵是國產童裝品牌的一大致命缺陷。中國服裝研究設計中心高級工藝美術師鐘漫天曾說:盡管我國童裝市場在款式、色彩、樣式等方面已經表現得多種多樣,但我國童裝普遍缺乏文化內涵。童裝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對兒童的身心健康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特別對兒童的早期教育有著特定的輔助作用。國內童裝之所以缺乏競爭力,主要原因是整體設計水平有待提高,品牌文化有待升級。
目前,我國專職童裝設計師數量不多,不少設計師主要以成人服裝設計為主,兼顧童裝設計。童裝設計需要對兒童生理、心理和生活習慣進行全方位研究,有針對性地進行開發設計。由于聘請專業童裝設計師成本較高,大部分小型童裝企業為了節省成本,自身沒有專門的童裝設計師。一項對北京童裝市場的調查發現:國內童裝品牌與合資、外資、進口童裝品牌相比,面料上差距不大,主要是設計水平跟不上。
中國服裝協會童裝專業委員會的一位專家認為:我國童裝業起步較晚,一直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服裝院校至今沒有開設童裝設計專業,由于兒童的體貌特征很難把握,因此,童裝專業設計師很少,這些都造成了中國童裝在設計上沒有自己特色,而是盲目跟風模仿,甚至照搬,在設計風格上迷失了自我。北京服裝學院服裝系姜蕾教授認為:童裝業最近幾年受國際影響較大,由于對某些流行趨勢沒有理解透,所以出現盲目跟風的現象。中國兒童和國外兒童還是有區別的,應該從中國人的穿衣習慣出發,合理借鑒,并在借鑒當中力求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