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服裝“感冒”了 說不完的苦道不完的困惑
- 長期以來,外貿服裝一直徘徊在沒有品牌和專利優勢、沒有完善的銷售網絡、幾乎沒有附加值的三無狀態。在即將過去的2005年,它們更是遭到歐美等國卡關、設限與反傾銷。曾有業內人士指出,溫州乃至中國的外貿走到今天,仍在拼勞力乃至性命,拼環境乃至生態,這不是一條走向富裕的康莊大道,而是蜿蜒的曲折路;是重數量不重質量,重競爭不重秩序,重外向型激勵不重內在改革的縮影。
是我們的企業不思進取,滿足于做代工掙點加工費?還是不想提升產品檔次,不想早點脫掉“低小散”帽子?當記者做完外貿服裝企業困惑方面的調查后,感受到外貿企業的心聲是,“想!很想!但是我們有說不完的苦,有道不完的困惑……”
土地稀缺是“萬惡之源”
“畝?單位還用畝啊?連1畝都沒有,寫0畝可以嗎?”
一外貿服裝企業女老板在填寫《外貿服裝企業困惑調查表》中“目前廠房有多少畝”一項時說的話。
溫州服裝企業缺土地已經不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對一直以量取勝的外貿企業來講,每一寸土地都顯得特別珍貴。在記者走訪的24家企業里,幾乎沒有一個老總說自己現在的地是夠用的,其中13家甚至還在租用他人的廠房生產。
每次說到土地問題,溫州市服裝商會外貿分會秘書長吳一亨就表現得十分無奈,他說溫州的服裝是從家庭作坊開始一點點做起來的,過程比較艱辛,現在企業有了一定的原始積累,有能力將企業做大做強,可是沒有土地怎么建廠房?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某外貿企業老板在聊天中無意提到:“溫州雖然是一個小城市,但土地也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么缺。去批過地的企業都知道,政府就是有不成文的條款,服裝企業常吃‘閉門羹’。”溫州本身就是以輕工業為主,政府卻不支持鞋服企業,企業家們不理解。有個別區域政府間有矛盾,有分歧,所以門檻也是越抬越高。
民工荒 企業慌
“企業不怕非典,不怕禽流感,就怕民工荒”。一業內人士打趣道。
吳一亨介紹類似溫州這樣的民工荒,在廣東和福建也曾發生過,當時,當地政府親自出面解決,為企業想辦法,而我們的企業只能是依靠沒有實質性權力的行業協會和企業自己解決,效果如何也是可想而知。
從上面兩個數據統計可以看出,民工荒,荒的是民工,慌的是企業。吳一亨說,實際上民工問題也是土地問題所帶來的,沒有地,怎么建設好的住宿環境,職工之家的家又從何而來?不是企業不重視民工,實在是孩子多,家太小。
溫州科如達制衣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建光在接受采訪時說:“像我們這樣的小企業,土地問題還不是特別棘手,但民工問題卻一直困擾著我們。和前幾年相比,職工的平均工資上漲了20%,企業與員工也都簽合同,可是簽了合同又能怎么樣?員工和你簽署協議之后要走人,若企業不讓走,他們就拉著一大群老鄉來鬧事,有的直接鬧到當地勞動部門去了,最后企業和勞工部門也只好息事寧人。”
為什么相關法律只是一味強調該如何保護員工的權益而忽略企業合法權益?法律是否應更加完善一些,相關勞動部門是否應該對我們的企業公平一點,讓那些為個人利益而“潛逃”的人有一點法律上的約束呢?政府部門是不是也該重視一下民工荒的問題,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給企業指引一條光明大道呢?
管理管理 管而不理
從限電到水污染再到噪音,企業似乎一天到晚在為這些瑣碎的事情忙乎。浙江俐瑪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木金林表示政府提倡的效能革命對企業確實有幫助,去政府辦事,看到笑臉多了,辦事也快了。所以水電、原材料方面開支大,企業也覺得舒坦,但是三天兩頭地來檢查,弄得我們都不能正常生產,原本就靠“給他人做嫁衣”賺點加工費的我們,怎么經得起這樣的耽誤?
企業說投資的商務成本高了,那高在哪里?合理不合理?一些老總說政府的管理是“認真”的,今天說企業噪音要改,明天說民工排污問題要解決,住房條件要改善,后天又說企業消防措施要做好。企業對于這些意見都接受,也愿意改,可結果呢?相關部門收了罰款就走人。老總一臉疑惑和沉悶地問:“為什么縫紉機在制造出來的時候都是合格的,也不存在噪音之說,可進了車間不到幾天就說我們噪音污染?是機器本身存在問題還是這中間有什么貓膩?如果真的超標了,那么受影響的是我們的職工,是周圍的群眾,該補償的是他們,政府收錢過去到底干嘛用?收了錢噪音就小了嗎?……”
管理管理,管而不理!這不應該是現在職能部門的管理態度。
其實不想走
“如果你肯在這里投資,我們不惜一切代價,土地給你零地價,政府投資3000萬和你一起合作。”這是江西上饒一政府辦公人員對某溫州外貿企業老板說的話。
前幾日,溫州企業家們與開封市政府在華僑飯店簽署了38.8億的投資項目,其中就有溫州一女裝企業和休閑服企業。
從溫州市服裝商會外貿分會了解到,溫州現有外貿會員企業約250家,據不完全統計,2004年-2005年期間,在外地買地建廠的就不下70家,主要分布在柯橋、長興、麗水、上海、昆山、海門、鹽城、無錫、晉江等地。外地政府給企業的絕對優惠政策,使企業經不起誘惑,面對溫州政府的不理不睬,企業心寒了,走了。
在調查的24家企業中,雖然只有1家企業承認自己在外地有廠房,9家表示有在外地買地的打算,但業內人士透露,實際數據遠不止這個數。
“能留在家鄉發展誰想走?企業要地,總是要寫一大堆的申請報告、計劃書、方案,可有關部門根本沒有回應。”某外貿企業老總的一席話說出了企業處在走與不走的困惑,“如果溫州政府能夠和外地政府一樣,多支持我們一點,即使要企業多出錢在這買地,我相信企業也愿意。可是溫州現在連個像樣的生產園區也沒有,企業分布是東一點西一點,各自為政。我們不想離開家,是娘家人逼我們走。搞高科技產業,我們這些低小散企業就列入整頓之列,或是任由我們自生自滅了!”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