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美配額競標幾家歡喜幾家愁
中美達成紡織品協議后的首次招標日前水落石出。依據《輸美紡織品管理公告》,2006年度的協議產品數量將采取業績分配和公開招標兩種方式進行管理。商務部按今年各企業的出口業績,將明年中美紡織品協議量中的70%作為給企業的分配量,另外30%用以招標,本次招標量則為30%中的60%12月6日開始的21類輸美紡織品2006年配額招標,終于在10日“殺青”。
全國共有28296家具備資格的紡織企業,其中6000多家參與了競標,最終3000多家企業中標。據有關消息,浙江、廣東、江蘇、上海、山東居前5位,五省市共82226.70萬平方米,占分配總量的84.35%。廣東服裝類別分配量最大,比重達到22.84%。此外,浙江地區的織物為出口大戶,占比33%以上。分配量最大的企業分配到1024.32萬平方米,占全國分配總量的1.05%;分配量最小的企業僅分到76平方米;平均每家企業分配到4.76萬平方米、2.93個類別。此外,前1000家企業分配配額量達到65432.60萬平方米,占全國第一次分配量的67.12%。其中,服裝前1000家企業分配量達到46228.11萬平方米,占服裝類別比重的70.81%。
競標結果公布后,幾家歡喜幾家愁。由于一些產品的輸美通路已關閉近半年,因而此次競標異常激烈。有些類別的最低中標價接近配額時代的標價,連一些資深大企業也意外“落馬”。對于未競得配額或只分得少量配額而已接下訂單的企業,配額調劑成為他們迫切想解決的問題。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由于有些企業未能競得配額,配額調劑將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據了解,有些外貿公司和配額中介的出價已高出了最低中標價的數倍。
成本轉嫁紛紛出臺
在參加投標的企業中,都持有這樣的擔憂。出價低擔心沒有競爭力而失去中標的機會,出價太高估計自己和客戶都難以承受。他們認為,在標書中應出多少價格確實對投標企業是一個很大考驗。幾家中標企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均表示,投標配額有償競標增加了企業的出口成本,而增加的成本顯然無法全部由企業內部消化,迫不得已企業將爭取通過協商與外國采購商共同分擔。據了解,相比輸歐紡織品,此次輸美紡織品的配額投標競爭異常激烈,由于擔心失去中標機會,不少企業在投標時紛紛開出高價。
業內人士認為,投標企業應當先有訂單或訂單意向后再參加投標,這樣風險將遠遠小于中標后再找客戶。投標企業在投標前,應與客商共同商量招標類別的出口價格,有經驗的投標企業會在客商接受的范圍之內將中標價格轉移到產品出口價格上。
放棄投標只因價高
記者在此次配額招標的采訪中還了解到,一些具有投標資格的企業,主動放棄了投標。據有關消息透露,泉州市共有110多家企業符合此次輸美紡織品配額招投標條件,但是考慮到競標成本太高,有近3成企業放棄了投標機會。石獅某外貿公司負責人介紹說,企業對配額招標熱情不高,除了考慮到配額價格上漲的因素外,還和本次招標根據企業出口額來設置最高投標量有關。
此次泉州企業與其省內福州、廈門兩地企業相比,得到的配額數量均處下風。對此,市外經局官員認為,今后泉州市的企業將主要通過轉口第三國、改變服裝款式以及避開美國設限的21類紡織品等方式加以化解出口難題。
同樣出于對競標價格可能出現水漲船高的擔心,也有一些老牌外貿公司放棄投標。一家外貿公司的負責人表示,不參與投標的原因之一是,除招標外,還有70%的配額是按企業的出口業績進行分配的,根據該公司業績,分配的量能夠基本滿足需要。這位負責人還說,今后該公司將從提高產品附加值上去“掘金”,不再去擠“獨木橋”了。
另據業內人士分析,對于有些習慣用“二手”配額的紡織企業來說,配額一級市場上走高的價格早晚將傳導至二級市場,企業今后想拿到“二手”配額,將不得不多準備些“籌碼”。二次購買配額無疑會增加出口成本,其產品利潤不可避免地面臨進一步攤薄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