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工業自強之路的縮影
- 鏡頭定格在2005年,對中國縫機行業來說是一個好年景,從行業協會傳來的消息,2005年前三季度全行業實現總產值同比增長29.37%。另據海關總署統計,今年頭三季度全行業出口貿易額完成8億美元,同比增長38.74%。我國縫制產品的生產能力繼續雄居全球70%的地位不動搖。我們在欣喜之余,對其快速發展的歷史內因和現實基因產生了濃厚興趣,回望也就成了展望的鋪墊。
國產縫機行業的萌芽,較之西方晚了整整一個半世紀,其間從舶來到拿來再到自己制造,經歷了漫漫歷程,透過曲折前行的背后,國人自強不息創建和振興縫機工業的拳拳民族心、中華魂昭然于世。1927年,和著我國大革命此起彼伏的風潮,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國產縫紉機“紅獅”問世了。紅色象征革命性,雄獅代表力量型。將兩者疊加喻為堅定的民族自信力。中國睡獅在這里完成了悲壯的一跳,縫機行業向全世界發出了趕超爭先的獅吼。報國拳拳之心,強國殷殷之情,刻在縫紉機的骨子里,溶入品牌的血液里。盡管“紅獅”已乘風歸去,但民族縫機工業繼續前進的門也因此而洞開。
如果要探尋“長城永不倒,國貨當自強”“以產業報國、振興民族工業為己任”的理念始創者,“勝美”可是一位。1928年勝美縫紉機廠在上海創立,取名“勝美”,取意就是要與縫機強國美國比肩,與縫機霸主“勝家”爭鋒。正當其時“洋車”蜂擁而入,國貨寥若晨星,“勝美”既出,不啻是一個壯美的宣言,不經意間為日后縫機工業民族化發展之路進行了定位。“勝美”和“寶塔”“紅獅”“無敵”一樣,盡管在民族縫機的長河中波光一現,但隨之而來的是更加強壯的生命群體,比如“標準”“上工”“蝴蝶”等等的隆重登場。
透過“標準”灼灼其華的名字表面,背后深含著太多堪稱傳奇故事和不朽精神,某種意義上講,一部標準公司的發展史,很大程度折射出新中國縫機行業發育、發展、發達的歷史。可以說,“標準”始于立廠強國興民族工業的夢想,但不因民族標準而固步自封,“標準”屬于中國,但必然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因此,任由歷史沿革多么獨特復雜,外部環境如何風云際變,“標準”始終以歷史之久、首創之多、貢獻之大、實力之強、品質之優、品牌之響成為中國縫機行業最佳的代言人之一。
“春潮帶雨晚來急”,改革開放的春風催生了我國縫機行業黃金一代的崛起,如標準、上工、飛躍、中捷、寶石、杰克、海菱。也促發了成長一代的雄起,如通宇、大洋、貴衣、美機、飛鷹、盛名、經緯、興大豪、飛亞、中森、匯寶……
歷史有了生命就有了重量,生命有了歷史就有了力量。 順著我國縫機行業發展歷史的脈絡,不難從動力替代角度梳理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為機制換發展階段,在此階段,改革開放給予民企以合法地位,賦予國企以靈活機制,縫制企業發展有了寬松的政策環境,發展進入快速通道;第二階段為資源換發展,通過對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各種資源的集約整合,一大批善抓機遇、巧理經營的民營企業家獲得頭籌。最為典型的企業就是被授予“中國制造、行業內最具成長力的自主品牌企業”稱號的飛躍集團,和業內第一家上市民營企業中捷股份公司;第三階段產權換發展,這里所指產權不僅包括物質產權更重要的是指知識產權。專利的廣泛發明和運用,核心技術的研發和成熟,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和強化是企業做大做長的利器,是實現我國縫制強國夢的不二法則。
路漫漫兮其修遠,中國縫機行業做大固然令人欣慰,然而做強更是讓人孜孜以求。2006年是既往開來的一年,這一年對中國縫機行業來說,又是一個有著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年份,我國縫機工業發展史也將留下濃墨重彩的閃回。
歷史總在期待中不斷成長,中國的縫機行業則在成長中成就歷史,只是令業界期待的已不滿足于奮斗史、發展史,更要期待的是蕩氣回腸的強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