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大戰漸平息 保暖內衣正在回歸健康本色
- 保暖內衣每年總要掀起一場大戰,但今年保暖內衣市場上概念之爭顯出平息的跡象,保暖內衣正在回歸內衣本色。消費者面對幾年來的廣告概念轟炸,選擇起來已經頗為冷靜。
無人過問保溫率
幾年來內衣市場一直在進行概念大戰,保暖性能也被一再強調,但究竟保暖率為多少卻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去年出臺的《針織保暖內衣紡織行業標準》,要求保暖內衣的保暖率應該達到30%。看保暖率本可以成為判斷內衣保暖的一個標準,但昨天在一家商場的保暖內衣賣區里,只有一個廠家標出了內衣的保暖率。面對記者的疑惑,一位營業員介紹,按規定,保暖率指標在內衣成分標簽上可明示也可不明示,屬于企業自愿行為。而且30%的保暖率,大多數保暖內衣都能達到,只是一個基本指標,顧客挑選保暖內衣時還是看手感、價格。
在商場里選購內衣的人群當中,很少有消費者問起保暖率這一硬性指標,大家都在憑自己的常識來判斷、選擇。
“十層單不如一層棉,這是老話了。”一位40多歲的女顧客說,“不管廠家怎么宣傳,我就感覺層數多的、棉的、輕軟的質量就好。”
內衣概念之戰漸平淡
以前是暖卡、炭卡、熱力卡、魔卡等內衣的“卡”戰,去年是彩棉之戰,今年的保暖內衣促銷時雖然各種賣點依然有,但這種概念之戰明顯減弱了。 營業員在推薦時已不把那些所謂的高科技掛在嘴邊,消費者也對這些賣點漠不關心,大多買內衣的顧客都是先看標簽,了解各種成分含量,然后看手感、看輕便度。含化纖成分過多的保暖內衣明顯不被看好,廠家也適應了這一需求,今年保暖內衣市場上天然織物唱主角。去年興起的彩棉內衣依然是廠家的王牌,是否健康、環保正成為內衣之戰中最明確、也是消費者最容易把握的標準。
95%的棉再加上5%的氨綸以增加彈性,這是今年保暖內衣最常見的成分構成,其性價比合理也使消費者較易接受,而高檔一些的羊毛內衣也受到歡迎。
一位促銷員表示,現在消費者都很懂行了,廣告宣傳沒有用,關鍵還得靠保暖內衣自身的實力。從價格來看,保暖內衣已經進入微利時代。以往都是二三百元一套,現在這個價位能買兩套,買一套送一套的促銷更是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