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外貿服裝是否名副其實?誰來監管?
- 青海新聞網訊 走進我市的服裝商城、店鋪,會看到許多款式另類、圖案夸張、色調低沉且商標上滿是外文的毛衣、牛仔褲、風衣、棉衣、休閑鞋等。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面對低廉的價格,不少時尚男孩、女孩爭相試穿、購買,而此時的商家也不誤時機地介紹:這些都是外貿服裝,樣式前衛又花不了幾個錢。
外貿服裝?何為外貿服裝?目前在我市服裝市場上銷售的外貿服裝是否名副其實?就這些問題,記者近日進行了一番調查。
何為外貿服裝?
據一業內人士介紹,外貿服裝就是出口轉內銷服裝。具體地講就是國內廠家根據國外來料來樣或國內選料、國外來樣加工服裝,在完成訂單后剩余的或者被“篩選”出局的部分產品。由于這些產品款式獨特,面料考究,頗受顧客歡迎,就成了緊俏的出口轉內銷服裝。但是我市市場上銷售的外貿服裝,是不是出口轉內銷而來的呢?
近日,記者在我市一些商場、商城服裝銷售區看到,一些被商家稱之為銷售“外貿服裝”或打著“外貿服裝”招牌的店鋪里,掛著皺巴巴、灰兮兮的牛仔系列、運動休閑系列、T恤系列的服裝。記者隨手翻看了一些衣服,發現這些衣服做工十分粗糙,尤其是扣眼鎖線處不嚴密、衣料銜接壓線區線條歪曲。再翻開里子,裸露的線頭七長八短,衣領上的商標卷成一團,衣服的成分和生產廠家等均沒有標識,有的只是讓專家都看不懂的英文、日文。在現場,一商家告訴記者,大碼加厚風衣40元一件,一雙棉皮鞋60元。當記者向她索要銷售外貿服裝的相關證明時,她稱,不慎丟掉了,無法補辦。記者了解到,國家質檢總局曾明確規定:未用中文標明商品名稱、生產者和產地的,經指出不予改正的,即視為經銷偽劣商品。
外貿服裝是否名副其實?
一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外商對在我國加工的服裝品牌和面料管理非常嚴格,并嚴格限制正品商標的數量,在面料方面,不會剩很多。因此,不會有大量正宗的外貿服裝流入市場。外貿服裝市場上,其實很難買到正品的外貿剩余服裝,許多外貿服裝實際上都是商家從廣州、深圳一帶進來的普通貨、甚至是劣質衣物或洋垃圾。記者從工商部門了解到,我市曾在夜市服裝市場上,查獲了一些打著“外貿服裝”招牌、經喬裝打扮后的洋垃圾。由于這些衣物的款式新、價格低、有市場,不法商販一門心思鉆進錢眼里,卻放松了對服裝質量的要求和進貨渠道的把關。
外貿服裝誰來監管?
記者在一些服裝商城采訪時了解到,不少商家經營外貿服裝生意已有些年頭了,可并不知道外貿服裝質量由哪個部門來監管。記者從省纖維檢驗部門了解到,目前該局對我市市場上銷售的外貿服裝質量,并未作過有關檢測,所以商家銷售的外貿服裝質量如何及可信度有多少難以作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