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標準難敵概念噱頭
日前,“借寒取暖”的促銷牌使保暖內衣市場硝煙四起。實施了一年多的《針織保暖內衣行業標準》在今冬新一輪的“群卡亂舞”大戰中敗下陣來。
近幾年來,保暖內衣市場的概念大戰一直未能平息。目前,保暖內衣商家依然推陳出新地玩弄著“概念面料,令消費者在選購時“霧里看花。
概念之戰“跌跌”不休
以前是暖卡、炭卡、熱力卡、魔卡等內衣的“卡之戰,去年是彩棉戰,今年的保暖內衣促銷雖然各種賣點并存,但這種概念之戰依舊“跌跌不休。
隨著連年的價格大戰,曾經的高利潤行業如今已經風光不再。“折扣大、價格低、贈品多,是今年保暖內衣市場的最大特點。許多品牌保暖內衣的價格,起碼比過去便宜了30%。一位內衣銷售員如是說。
據筆者觀察,含化纖成分過多的保暖內衣明顯不被看好,廠家也適應了這一需求,今年保暖內衣市場上天然織物唱主角。去年興起的彩棉內衣依然是廠家的王牌,是否健康、環保正成為內衣之戰中最明確、也是消費者最容易把握的標準。95%的棉再加上5%的氨綸以增加彈性,這是今年保暖內衣最常見的成分構成,其性價比合理也使消費者較易接受,而高檔一些的羊毛內衣也受到歡迎。一位促銷員表示,現在消費者都很懂行了,廣告宣傳沒有用,關鍵還得靠保暖內衣自身的實力。從價格來看,保暖內衣已經進入微利時代。以往都是二三百元一套,現在這個價位能買兩套,買一套送一套的促銷更是隨處可見。
內衣標準“無人問津”
“價格雖然跌了,但是質量可不能一起降,保暖內衣最大的功效就是保暖,商家有責任讓消費者了解保暖內衣的各項功能指標。一位在選購保暖內衣的消費者表示,她早在去年就已經從報紙上得知國家頒布了《針織保暖內衣行業標準》,可是一年多過去了,她并沒有發現保暖內衣的包裝標注上有明顯的變化。
根據新規定,保暖內衣的成品外包裝上均須標示保暖率、甲醛含量等指標,其中“保暖率不得低于30%。據了解,目前僅有少數品牌在內衣外包裝上標明了30%的保暖率,并有“中國紡織協會認證的標志,其他大多數的保暖內衣企業依然繼續著過去的“群卡齊飛、概念模糊的促銷手段。對此,一些廠家還振振有詞:按規定,保暖率指標在內衣成分標簽上可明示也可不明示,屬于企業自愿行為。而且30%的保暖率,大多數保暖內衣都能達到,只是一個基本指標,顧客挑選保暖內衣時還是看手感、價格。
在《針織保暖內衣紡織行業標準》中,保暖率已成為評判保暖內衣質量優劣的重要標準。然而,筆者發現,不僅很少有廠家標出內衣的保暖率,而且也很少有消費者問起保暖率這一硬性指標,大家都在憑著自己的常識來判斷和選擇。“十層單不如一層棉,這是老話了。一位40多歲的女顧客說,“不管廠家怎么宣傳,我就感覺層數多的、棉的、輕軟的質量就好。
業內人士認為,《針織保暖內衣行業標準》的出臺,是為了對魚龍混雜的保暖內衣市場進行一次“洗牌,通過優勝劣汰規范市場秩序。然而,由于該標準是推薦性標準而非強制性標準,大多數商家對此熟視無睹、充耳不聞。一年多過去,并沒有取得明顯的效果。這個標準有利于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況且既然有了行業標準,有責任感的企業就應該遵循標準,或者按照高于該標準的企業標準進行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