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服裝與印染共同發展的結合點
- 目前國產面料在流行色、流行風格以及舒適性的應用方面還不能滿足服裝設計的需要,不能充分貼近市場;有的面料經過整理后不能適應服裝 CAD/CAM 系統加工的需求;國產面料在藝術、技術、質量上還不能滿足服裝業發展,特別是中高檔服裝發展的需要;在相關綠色環保服裝、功能性服裝和后整理能力的研究開發領域尚處于起步階段,盡快改變這種局面,需要上下游聯手,共同努力。
中國具有豐富的纖維資源,絲、麻、棉、羊絨和化纖產量居世界第一,為面料行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來源,但面料的設計開發相對滯后于服裝產業。目前,中國服裝產品的面料自給率約為70%:按銷售渠道分,在出口服裝生產中,面料自給率僅為45%;在中國市場銷售的服裝面料自給率為90%。按服裝類的各個品種分,女時裝面料使用進口面料的比例最大,出口女時裝、名牌女時裝僅有21%為國產面料。男襯衫國產面料應用比例最高,可達89%左右。
如何改變這種局面呢?我認為應積極尋找服裝與印染行業共同發展的結合點。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 、 色彩將成為服裝消費的動力
隨著國內市場服裝消費的升級,服裝的色彩起了明顯變化,從以往的單一色轉向多元色, 從單調轉向豐富多彩,從黯淡轉向鮮艷、亮麗、明快。服裝產品更加注重色彩的變化,從服裝的季節性看,以往夏季的服裝五彩繽紛,如今不少冬裝如羽絨服、羊絨衫等也向時尚艷麗發展:從服裝種類看,以往女裝比較注重色彩,女性服裝多姿多彩,如今男裝也在色彩上下功夫,男襯衫中黃、紅、粉、綠等顏色大受歡迎;從消費年齡看,不僅兒童、年輕人喜歡穿著顏色鮮艷的服裝,而且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也改變了傳統的消費觀念,為使自己看上去年輕、有活力,更愿意選擇色彩比較亮麗的服裝。色彩不僅能體現服裝的時尚性,而且還能展現人的個性和風格,又能給人帶來好心情,因此色彩中蘊藏著重大的商機,需要有關專業人員深入探究,也只有這樣,服裝產品和品牌才能激發消費者內心對色彩的訴求,從而激發他們的購買欲望,實現商業價值。
2 、印染技術的創新是服裝品質的保障
有關部門經過對國外標準的研究,把對服裝產品環保性、安全性、功能性要求逐步納入我國服裝標準中,已將對紡織服裝有關標識說明、對有害物質的限定要求列入產品標準內容,如增加了對甲醛含量的限定、面輔料色牢度、耐摩性能及pH值的要求。服裝行業標準化工作對服裝行業整體技術水平和上游紡織品生產鏈的技術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印染行業的質量標準應與服裝質量標準完全接軌。
要贏得未來的服裝市場不是靠服裝數量的擴張和低成本的勞動力,而是靠科學技術的進步、快速反應能力和文化品位的提升。誰具有獨特的高新技術,誰具有文化理念,誰具有著名的名牌實力、誰具有市場控制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誰就會贏得市場。服裝的品質主要體現在面料上,緊緊依靠科學技術和快速反應能力是后配額時代服裝和印染行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服裝是當代科學、藝術、文化的載體,面料是服裝的第一物質基礎。
3 、建立柔性制造 , 適應個性化需求
崇尚個性成為服裝消費的主流,不同消費群體對服裝有不同需求,現代人重視個性和自我,對流行的判斷更趨于理性化,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注重能夠體現自我魅力和風格的服裝。因此,無論是內外銷,小批量訂單比重在不斷加大,甚至一款僅生產幾件。
服裝設計從面料開始滿足個性化需求,也可以防止模仿。國外企業在服裝生產上,講究上下游協作,謀求最低開發成本和最大利益,因此開發成本較低。國內開發一般是自成體系,自我封閉,開發時間長,成本高,大部分印染企業開發創新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往往開發產品不能適應服裝生產需求,缺乏面料原創設計,或僅是市場上的簡單復制,缺乏市場競爭能力。還有很多印染廠起定量大,不接受服裝廠的小批量定單。目前服裝企業在改變生產方式,印染企業也需要解決定量大的問題,以滿足個性化生產的需求。
隨著國際服裝市場時尚化、個性化、休閑化、優質化、多樣化、舒適化的特點日益突出,不同風格和不同細分市場的服裝,給印染行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服裝品牌化、專業化、個性化、系統化趨勢,同樣給予了印染行業新的挑戰。科研機構、檢測機構、紡織和服裝等相關產業環節應加強溝通,創造更多的交流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