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霧重重迷人眼
- “衣食住行”,“衣”字當頭。臨近元旦和春節,服裝的銷售旺季也隨之到來。
“明明說300元是最低價,可第二天商家就又改口說280元是最低價了!”
“商標說是‘名牌產品’,可才穿不久衣服就裂開口子了。”
……連日來,本報記者熱線不斷接到讀者投訴,反映在服裝消費方面碰到的問題。記者調查發現,不少標為“國際名牌”的服裝,只賣幾百元甚至幾十元;一些“名牌服飾特賣”、“外貿服飾特賣”商店里的假冒服裝不在少數;而一些服裝展銷會看起來更像是“地攤大雜燴”。
有關部門提醒消費者,虛高價格后的打折屬于價格欺詐行為,而仿冒、假冒名牌屬于商標侵權行為。消費者應提高警惕,注意辨別。一旦發現自身權益受到侵犯,應及時向有關部門投訴。□本期執行:寶陽培煌曉東純烽文/圖
假貨渾水摸魚冒牌混淆市場標明是“名牌”服裝,可買回來后卻發現衣服縮水;說是出口國外的外貿特賣服裝,可穿了不久就發現衣服掉色了……記者調查發現,如此打著“名牌”招牌銷售假冒商品的情況還不少見。
假:渾水摸魚真店賣假貨
昨日記者在市區中山路看到,不少商家不約而同地銷售上海某服裝公司生產的同一批女式線衣,包括一些比較高檔的服裝店也打著“打折”的旗號在銷售。
在一家規模較大的女裝專賣店內,記者留意到,這些線衣的品牌、生產商都與該店專賣品牌不同。記者多次向店員求證這些線衣是否為該店專賣產品,店員不耐煩地表示:“這些是代銷商品,我們自己的產品打完折都沒有這么便宜!”
記者輾轉聯系到某品牌服裝在泉專賣店的負責人陳先生。據介紹,一些專賣店經常低價從一些“專業”仿冒名牌的小加工廠進貨,貼上自己專營的品牌,打折降價促銷。因為專賣店已取得授權,消費者一般不會起疑心。
冒:一字之差冒牌成名牌
連日來,記者在市區中山路、東街、田安路等看到,不少“名牌服飾特賣店”、“外貿品牌服飾特賣場”的商店各類“名牌”是應有盡有,且價格極低。
在中山中路一家“名牌服飾特賣店”,記者發現一套“華倫天努”西服,褲子的款式、商標與“華倫天奴”非常相似,但“華倫天奴”中的“奴”成了“努”,英文商標為中文拼音,商標標識也不同。
據了解,真正的“華倫天奴”從意大利進口,男襯衫一般每件售價在800-1300元,西裝售價不低于5000元,而該店卻只售589元!記者提出疑問:“‘華倫天奴’售價很高,你們怎么賣得這么便宜?”老板表示,他們直接從廠家進貨,店租也便宜,價格也就比較低了。當記者想看廠家的授權銷售證書時,老板表示“沒什么好看的”。
記者發現所謂的名牌服飾特賣的衣服都是在“傍名牌”,但細看之下有的衣服英文商標蹩腳,不是少幾個字母就是順序亂了,有些則干脆直接用中文拼音。
偽:貼張標簽內銷“轉”外銷
在市區中山中路一家“外貿服飾特賣店”,記者看到一件本地某名牌女外套衣領上的英文商標醒目,但衣服做工粗糙,“合格證”上品名、執行標準、成分等成品出廠時必須填寫的事項都是空白。
隨后,記者來到不遠處的該品牌專賣店。專賣店負責人說,廠家根本沒有生產過記者所見到的外套。另外,該品牌的商標規范,除了英文標識外,還有英文洗滌提醒等。該負責人一再強調,中山路除了他們獲得授權銷售外,別無他店。
記者從幾家服飾外貿公司了解到,現在市場上很多所謂的“外貿服飾”都是假的,外貿公司一般只有少量庫存,不可能長期傾銷,就算是轉內銷,出口產品尺碼也較大。據介紹,市場上那些“外貿服飾”一般是從服裝批發市場進貨,然后商家根據自己的銷售情況,貼上其他名牌的商標標簽,再按照自己的“創意”貼到服裝上。
劣:幾元一件來路令人疑
一輛小貨車停靠在市區通港路某鞋廠旁,貨車后備廂上擺滿了各色男女服裝,有數百件之多,價格極其低廉,每件單價大多在幾十元左右,甚至還不到10元。附近工廠的不少工人都在駐足挑選。
記者發現,市區一些外來人口聚集的地方如公園旁、工業區周邊等,這樣的流動服裝銷售攤點的生意都很不錯。在市區北峰工業區的夜市服裝攤點上,記者看到,這些服裝的衣角等細微處都有折痕、曲角,不少服裝看起來都有穿過的痕跡。
部門:假冒仿冒名牌侵權
據了解,今年10月份至今,全市就有50多起關于服裝質量的投訴,問題主要集中在破裂、褪色、變形等方面。
市工商局商標科相關人士介紹,仿冒、假冒名牌屬于商標侵權行為。按規定,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或類似商品上,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圖形作為商品名稱或者商品裝潢使用并足以造成誤認的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將被處以非法經營額3倍以下罰款,經營額無法計算的,將被處以10萬元以下罰款。工商執法人員表示,目前他們已針對這一現象加強巡查。
市消委會提醒消費者,想購買名牌,最好到有資質的商店購買,不要輕信低價的“名牌”,購買時可要求商家提供相關銷售憑證,并記得索取票據。如發現有商家在銷售假冒偽劣產品,可向工商部門舉報。價格
“跳樓價”不跳樓“出血價”不出血“跳樓價”、“出血大甩賣”……“兩節”臨近,一些服裝商家紛紛推出各種促銷手段,用奪目的字眼吸引消費者。連日來,記者走訪市區數十家服裝店卻發現,這些讓人心動的字眼背后,藏有不少貓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