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位”競爭將成為中日紡織業合作新戰略
- 據中國海關統計,1至10月份,中國對日紡織品服裝進出口總額共計172.46億美元,其中,中國對日本出口145.07億美元,比上年度增長6.8%。預計全年雙邊紡織服裝貿易額將接近200億美元。
今年以來,國際紡織品服裝貿易進入“后配額時代”,國際供求關系和貿易秩序處于全面調整階段,中國的紡織服裝業界也面臨著能源、勞動力的諸多制約,中國東部沿海產業基地醞釀著產業轉移的課題,但這總體上沒有影響到中日紡織品服裝雙邊業務的繼續發展。在今年歐美對中國紡織品設限,造成中國紡織企業經營的無序及混亂、國際紡織品市場動蕩加劇的貿易背景下,開放而穩定的日本市場,對中國紡織企業來說有著非凡的意義。
中國一些開拓日本市場的企業的體會是,日本市場很早就是完全競爭的市場,而且日本市場不是鐵板一塊,蘊含著許多新的變數。無論是過去以日本市場為主的企業,還是想進入日本市場的企業,仍然有很多機會。中國企業如果能不斷調整產品結構,提高檔次、附加值,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提供現在日本市場上沒有的差別化產品,還能開發出新的市場空間。
同樣日本紡織服裝市場對中國產品也有著極大的依賴性。根據日本財務省的貿易統計,2004年日本服裝進口數量超過34.67億件,其中從中國進口的服裝數量首次突破了30億件,占日本服裝進口總量的92%。
長期以來,日本從海外特別是從中國大量進口紡織服裝等制成品,使得日本傳統的量產中心型的產業結構無法維持下去。在中低檔產品領域日本根本無法與進口產品競爭。近10年來,紡織制造企業數及就業人數大約減少了40%至50%。但另一方面,日本紡織業長期積累下來的技術開發和產品策劃能力,使得日本紡織業在高端紡織品領域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日本的產業構造審議會的纖維產業分會曾對日本紡織服裝產品在本國市場的定位作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產品定位基本分為三個區域:批量生產中心型(VOLUMEZONE)的低價格帶,產品絕大多數來自于進口產品;頂級名牌的極高價格極少量帶(TOPZONE),產品是從歐美引進的世界級名牌產品;處于中高價位小批量的相當部分的品牌產品(BETTERZONE),日本的產品正處于這一區域。
日本的紡織業優勢,具體地表現在新纖維材料的研究開發及應用。日本在應用技術方面的能力在世界上是一流的。一種新材料被開發研制后,很快轉化為劃時代的新產品,這是日本的強項。同樣纖維方面也是如此。現在無論在新纖維的開發還是將纖維紡成面料用于服裝或其他制成品方面,日本在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如果將日本的這種獨一無二的技術和商品開發能力,與中國的獨一無二的加工水平和加工能力完美地結合起來,將增強兩國紡織企業的競爭力。基于上述情況,日本紡織業界認清了形勢,轉變了看法,放棄了過去死守本國市場的做法,大膽地以自己的技術優勢與亞洲紡織大國特別是中國進行戰略性合作。
在新的競爭格局下,日本纖維企業提出了“選擇和集中”的發展戰略。所謂“選擇”,就是專門挑選中國纖維企業不生產、產量小或不能生產的品種作為研發生產的重點,在纖維開發生產部門與中國企業展開“錯位”競爭。
日本近幾年對中國紡織業的投資活動仍很活躍。如果說中國入世前的日本對華紡織業投資主要是在中國建立加工基地的話,中國入世后的投資開始轉向在中國建立加工、銷售據點甚至研發中心。東麗、帝人集團等日本企業都在中國設立了研發機構。(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