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零資源”城市崛起大產業
- 這是一個令人刮目相看的事實:福建省長樂市并不擁有棉花資源,卻在十幾年的時間里成長壯大起一個支撐本地經濟的主導產業————紡織品加工業,并發展成為在福建乃至全國都占有重要位置的紡織工業基地。
崛起紡織集群
金峰鎮華陽村是長樂市最大的紡織工業村。這里廠房林立,機杼聲聲。村書記非常自豪地告訴記者,華陽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經編機,目前全村已擁有經編、紡織、化纖、印染等企業260多家,來自全國各地的外來務工人員接近2萬人。
在通往長樂國際機場通道峽漳線旁的漳興工業區內,記者來到福建省最大的棉紡織企業經緯集團下屬的金鑫紡織廠。在集團董事局主席林梅燕20多年的帶領下,集團的固定資產從1979年的3萬元,擴展到現在的3.2億元,年產值達4億元,并實現從單向紡紗向產品配套發展格局的轉變,成功開發出深加工的名牌產品“喜盈門”毛毯,成為當地同行業的“領頭羊”。
說起紡織業在長樂的發展,華亞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葉志偉臉上露出了笑容。他告訴記者,1993年,華亞公司首家落戶長樂漳興工業區。如今,華亞公司已發展為生產滌綸紗、腈綸紗、毛腈紗以及各種混紡為主的大企業,公司總投資規模為4.5億元,總占地面積為300余畝,投產后的生產規模為20萬錠,年產值10億元以上。
華陽村和漳興工業區紡織業的興起是長樂市致力于發展紡織業的一個縮影。經過十幾年的市場洗禮,長樂的紡織業愈發彰顯出成熟的活力。據長樂市紡織工業局局長程炎樂介紹說,在現有的890多家紡織企業中,年產值上億元的有近10家,1000萬以上的有30多家,擁有經編機數量和經編織物量分別占全國同類總量的六分之一和五分之一,成為全國重要的經編織物生產基地之一。特別是近年來,在做大做強紡織產業中,長樂市把著力點放在了拓展紡織產業鏈,組建新型產業集群上。目前已形成一條從原材料(棉紡、化纖)到織造業(經編、緯編、機織)、印染業再到服裝服飾業的產業鏈。
民間資本挑大梁
1981年,首家織布廠——三星織布廠在長樂誕生,緊接著又有6家紡織企業陸續投產,當年即實現產值120多萬元。雖然規模很小,但為長樂發展紡織產業開了好頭。經過多年的積累和培育,紡織業日漸成為全市工業增長的亮點。
長樂民間資本十分豐富,長樂紡織業的不斷壯大,集聚效應的日益顯現,吸引了大量民間資本的回歸。
陳宗立,上世紀90年代初離開長樂,先后在邵武、永安、壽寧和湖南常德投資創辦紡織廠。2002年4月中旬,他帶了幾位股東回長樂濱海工業集中區考察,僅半年時間,他們投資的華源紡織有限公司全面投產。像陳宗立這樣回鄉投資辦廠的長樂籍在外生意人越來越多。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長樂投資在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已達到89項,總投資60多億元。
在采訪中,許多投資者都表示,之所以選擇投資長樂紡織業,是因為這里產業鏈配套完善。
產業在聚變中升級
長樂的許多企業家普遍認為,長樂市紡織產業能迅速形成,并被市場看好和認可,技術與設備的更新升級是關鍵。
在長樂,不同紡織企業毗鄰而居,不僅促成生產成本降低,同時也加速了先進生產技術和設備的更新。長樂企業家們舍得花錢進行技術改造,為的是在競爭中勝人一籌。近幾年,長樂市紡織產業不斷升級換代,經過幾年的技改,3000多臺原始經編機已基本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高速經編機以及電腦多梳櫛經編機、寬幅全電腦飛梭織機、電腦全頻花力織機等先進的設備。
技術的升級帶來了產品升級和產業規模的提升。目前以創造者、山力、金峰、華威等為龍頭的化纖企業,年產能力達到16萬噸,產品從滌綸纖維向超細化、差別化纖維方面發展,從單一的滌綸品種向具備高科技含量的氨綸、錦綸、腈綸等領域拓寬,從而帶動了化纖業向差別化、超細化、功能化方向發展。
目前,長樂紡織業正加快創建紡織技術創新中心,目光盯上了更為先進的紡織納米技術的開發應用上。同時正加快體制創新步伐,加速組建企業集團,進一步提升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