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配額”元年 紡織業突圍
- 對中國紡織業而言,2005年無疑是極不平靜的一年。這一年,我們迎來了“后配額時代”———1月1日起,全球取消紡織品貿易配額。歡呼聲尚未散去,來自美國和歐盟的“特保”等限制措施就接踵而至,隨后就是艱難的談判,漫長的等待。所幸,經過艱難磋商,中歐和中美紡織品協議相繼達成,這讓中國紡織業未來幾年的出口之路至少明朗了幾許。
2005年,中國紡織業經歷了太多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大開大闔”。展望2006年,在懷著幾多期許的同時,我們或許不應忘記商務部部長薄熙來先生的善意提醒:國際經貿難免風吹浪打,重要的是保持一顆“平常心”。
今天,中美紡織品協議將正式生效。中美協議是兩國官員長達5個月的艱難談判達成的結果。而另一份重要協議———中歐紡織品貿易協議同樣來之不易。同美國和歐盟的幾次博弈,讓中國這個WTO新成員日漸成熟,并在世界貿易舞臺上展現了自己的大國風范。
中歐協議:挑燈夜戰凌晨落地
2005年6月10日,在上海西郊賓館舉行的中歐紡織品談判曾鏖戰10來個小時。一直“苦等”在場邊的各媒體記者一定仍記憶猶新。當薄熙來和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在11日零點宣布,中歐就紡織品貿易“化干戈為玉帛”時,這紙“最后一分鐘協議”讓處于蜜月期中的兩大貿易伙伴都松了一口氣。
一位接近商務部的人士事后對記者回憶說,其實在談判之前,雙方已經為達成協議做了大量工作。“中歐談判前,商務部官員每天都要通過越洋電話和歐方磋商,薄熙來和曼德爾森也進行了3次長時間的電話交談。”
該人士介紹,臨近談判,工作人員又在薄熙來部長的授意和親自督戰下加班加點,針對各種方案仔細測算并核對了上百組、近萬個數據。“談判前兩天,西郊賓館7號樓成了辦公樓,而11日凌晨1點多你們記者回去發稿時,雙方官員又花了一整夜來核對文本。”
記者們至今難忘薄熙來在發布會上將那件中國制造的法國鱷魚T恤相贈曼德爾森時的情景,以及薄熙來讓工作人員為守候中的記者們送上水和點心時的那份關切。
10日是中歐紡織品磋商期的最后一天,若雙方未能達成一致,歐盟將有權采取單邊設限。此前,迫于成員國壓力,歐盟對中國進口的T恤和麻紗啟動“緊急特保”,并給出15天的磋商期。
11日零點,當中歐協議在“共贏”的美譽聲中順利落地時,歐盟終止了對中國10類紡織品的“特保”調查,并為這些貿易量較大的產品至2007年底定下了8%~12.5%的年增幅。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薄熙來認為歐盟已經對中國表現出最大的誠意。商務部世貿司副司長俞建華感嘆道:“作為WTO的新成員,我們是在游泳中學游泳。我們缺乏談判經驗,所以要做大量的功課,要做大量的技術測算。”
曼德爾森則稱薄熙來為“一個非常可怕、強硬的談判對手。”
中美協議:歷時五月得來不易
與中歐談判的一氣呵成不同,中美談判卻歷時5個月,經過7輪的“拉鋸”。
中歐和中美談判緣何一個速戰速決,一個遲遲“難產”?薄熙來曾表示,這與雙方的談判方式有很大關系,“中歐談判一開始就定格為高級別談判,曼德爾森的直接介入使幾個關鍵問題在當場就能夠拍板,雙方2005年6月在上海的談判幾乎是一氣呵成的。”
反觀中美談判,美方初期僅在技術層面與中方周旋。6月17日,雙方以視頻會議的方式就紡織品進行了首輪磋商。但中方對此十分低調,知情人士透露“連紡織品出口處的中層都沒參與”。
第二次過招7月8日在京悄然舉行。這次談判被中國業界寄望很高,因為3天后將舉行由中美數位高層領導參加的中美商貿聯委會,有望令膠著中的紡織品摩擦破題。但這場在商務部里舉行的閉門會談仍限于技術層面且進展甚微。
此后,中美又于8月16日~17日以及8月30日~9月1日,分別在舊金山和北京進行了第三、四輪較量。第四輪中,2005年4月臨危受命的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主持并與會,且中美雙方也延長了半天作最后努力。但事與愿違,由于雙方差距過大,談判進展不大,美方隨后立即啟動對中國的纖維布和胸衣的“特保”設限。
有專家指出,紡織品貿易僅占中美貿易的6%,這場經貿摩擦本不復雜,但其卻折射出中美雙方圍繞人民幣匯率、知識產權保護等更深層問題的博弈。
第五輪談判前夕,薄熙來親自打電話給美國貿易代表波特曼,認為繼續完全技術層面的磋商無助談判的進展,要求提高級別。此后,高虎城直接介入,部長級對話和技術層面的磋商交錯推進,談判進程明顯加快,開始出現實質性突破的曙光。
10月12日,中美第六輪紡織品磋商在北京啟動。但由于雙方互不妥協,原定兩天的閉門磋商只進行了一天半就不歡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