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沈陽發展化纖及紡織服裝業的思路
- 的確,這幾年汽車工業已成為沈陽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但沈陽紡織業曾有的光輝歷史、現有和未來的發展空間,讓人無論如何也割舍不下這一傳統產業。沈陽需要紡織,特別是當地民用航空、汽車、建筑等多種產業的不斷壯大,更加需要紡織工業的大力支持。因此,當9月第十一屆中國國際化纖會議在這座城市舉辦的時候,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化纖及紡織企業的投資目光。記者也在會議期間,通過對沈陽市政府及相關部門負責人的采訪,對當地發展化纖及紡織服裝業的思路有了更為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沈陽紡織業的發展也曾出現過繁榮時期,特別是東北毛紡企業曾一度在全國同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由于沈陽五愛服裝市場、周邊西柳市場以及臨近東歐市場的拉動,上世紀90年代中期沈陽紡織服裝加工與貿易曾經十分紅火。
后來為什么衰落?其中必有原因:一方面,產品更新換代落后于市場變化。當20世紀末市場對花格呢等粗紡面料已經說"不",開始進入精紡時代的時候,企業卻還是一如繼往、一股腦地生產過了時的粗紡產品,從不考慮市場需求。另一方面,企業未能及時市場化,單一的國有資本結構嚴重阻礙著當地紡織服裝業的發展。當這些國有企業技術水平急需提高、機器設備亟待更新,但國家又決定國有資本逐步退出紡織行業的時候,已經習慣于國家投資、國家采購的國企,技術與產品便逐一被市場淘汰,而幾乎青一色國企的東北紡織業也就從此揮別了繁榮。
然而,就在這一時期,國內紡織行業經過壓錠改造,市場發展出現新的空間,南方民營企業則搶先一步,抓住發展機遇,迅速崛起,在常規民用品種上做出了大文章。錢清、吳江、柯橋等幾大輕紡及化纖原料市場的逐步成熟,更加穩固了南方化纖紡織業的主導地位。從此,南北差距越來越大。
曾經有過繁榮時期
沈陽人坦言,這些年,東北地區紡織服裝業的發展明顯落后于江浙地區。但在東北,重振當年紡織雄風不是沒有希望,因為這里有深厚的工業基礎和技術人才儲備,具備資源能源優勢和勞動力成本優勢,歷史悠久的紡織工業在這片黑土地上,不該也不甘這樣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