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縫制業的 “R & D”談起
――生產企業應如何進行產品研發建設
“R & D”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 “產品開發”下的定義、適用于各行各業, 是一個科學而嚴謹的用語。它的中文意思是“研究與發展”。“研究”是指對科技的探索、追求和實踐,以形成可用性的技術過程;“發展”則是將可用性技術應用到制造、營銷和服務等領域,使之成為符合市場需求的商品、并力求擴大生產規模創造財富的過程。
研發隊伍現狀不容樂觀
由于歷史的原因,縫紉設備制造業多年來相對其它產業的基礎比較薄弱,技術、人才、市場各方面資源也都較為匱乏,嚴重阻礙了行業的騰飛。目前為止國內高校中仍較少有專門設置縫制設備專業;從其它行業改行,多年從事縫制機械研究的一些老同志雖然有豐富的經驗,但人數已經不太多而且都已年事較高;在生產一線長期從事裝配制造的年富力強的“能工巧匠”們面對低檔次的普通機型、單一產品,不愧為“生產高手”,而面對機電一體化、形體結構多變的多功能新機種開發時則往往會力不從心;從普通機制專業高等院校剛剛畢業被引進的大學生們卻又往往因專業基礎知識不是太扎實及實踐不足,難以在短時間時獨擋一面地承擔起縫制設備新產品研發的重任。所以建立一支強大的研發隊伍是迫在眉睫的任務。
專業的事得用專業的人
有幸進入縫紉機專業研發中心的每一個成員都應該盡快成為各自崗位的“行家里手” ;企業應該用各項優惠政策去鼓勵并保證能讓謙虛進取、善于溝通、有豐富經驗的技術精英匯聚萃于研發中心;讓引進的普通機械專業的年輕大學生進得來,留得住,耐得“寂寞” ,愿意為中國縫紉機事業的發展不斷貢獻力量 ;讓從國內外聘入并已經為企業做出了一定貢獻的專家和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們能享受更具競爭性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尤其在傳、幫、帶、教各方面應該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負責研發工作的領導必須有高超的領導藝術和能力,能時時處處以身作則,深入實踐,善于和各項目工程技術人員溝通,在關鍵問題上調兵遣將運籌自如。這樣的企業其新產品研發工作就一定會一步比一步扎實,終獲碩果累累。
縫制業基礎研究工作相對薄弱的問題,應該說還沒有受到業內廣泛的重視。有些企業不注重對研發隊伍的培育,骨干和領軍人物缺乏,有限的成員間還互相設防,各自為陣,長期不能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研發隊伍,缺乏良好的新產品研發氛圍和科學工作流程。這不僅會使這個企業自身新產品開發步子慢,也將導致整個縫制行業的新產品研發步驟滯后。